昨天,“一个人的电影史——纪念郑君里特展”在上海电影博物馆开幕,八卷本 《郑君里全集》 在特展上首发。
本次展览分艺术创作展和肖像图片展两部分,展出实物、手稿、剧照、照片、译著等总计超过110件。这些展品超九成首次与观者见面,是策展团队历经两个多月,从逾千件实物中整理出的。400万字的 《郑君里全集》 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全面收录了郑君里的学术著作、剧本分镜、导演阐释、图纸讨论、日记书信等内容。通过全集,读者可以了解上世纪20至60年代的话剧、电影及相关的文化艺术领域,感受郑君里不断探索和丰富的思想世界。
在特展举办的“郑君里电影美学论坛”上,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张建亚、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朱枫透露,当年他们从电影学院毕业时的论文不约而同选择以郑君里导演的 《枯木逢春》 为分析案例。在他们看来,郑君里的作品值得深挖,而蕴藏着大师实践与理论精华的 《郑君里全集》,应成为更多年轻中国电影人的习作。
展示大师在创作中的风骨
对于表演,郑君里是影剧史上少有的理论自觉者,他是最早翻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体系的学者之一,是中国电影表演理论的重要奠基人。此次展览中就有《演员自我修养》《演技六讲》等手稿,以及郑君里翻译时用过的词典。
抗战爆发后,郑君里有意识地转型做导演,他以电影为刀笔,书写家国山河值危亡时潜隐的力量。他的事业与中国电影史上一批经典影片相伴相随。探究他执导的 《乌鸦与麻雀》 《聂耳》《林则徐》 《枯木逢春》,以及与蔡楚生合作的 《一江春水向东流》 等影片,可以看出郑君里矢志追求民族美学的努力。在艺术创作展展区,展柜里安置着一册珍贵孤本———《民族万岁》 创作日记。日记翻开在1939年的6月10日那页。78年前的这天,郑君里一行七人搭车奔赴宁夏银川。从此,他们为拍摄该片跋涉千余里,足迹遍及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西藏等地。虽满是艰难险阻,但郑君里却记下了这样的沿途风景:“眼前流动过的是无边的草原,羊群在绿草间似黑白的沙子……贺兰山像一匹驯马似的,睡在反光的云彩,忽然我想骑在它的背上……”
特展不是简单的人生梳理和史物堆叠,而是对大师在创作中风骨的展示。《郑君里全集》 也不仅仅是一份个人史料,而是系统地对时代转折与民族精神关照下的艺术创作的再思考。
以细节串联大师宏阔的艺术生涯
一面长达18米的“郑君里年表墙”透露着大师宏阔的艺术生涯,其他展品则集中展现郑君里创作的重要截面。策展方希望见微知著,让观众浸入大师了不起的岁月。
比如,“大师风采”展区,有两处“情景再现”。一处是座雕塑,郑君里正与赵丹讨论影片 《林则徐》。另一处《乌鸦与麻雀》 的复原场景中,郑君里端坐摄影机后。
而在电影博物馆四楼展区,还有12幅郑君里青年时代的肖像、8幅原版剧照,以及20幅合影照片。这是迄今为止郑君里早期图片在国内的首次集体亮相,从中不仅可以窥见他银幕上的风采,也让观众看到当时民族电影的发展。
长达一年,电影人、电影爱好者都能在特展中与郑君里相逢。策展人王腾飞说:“他对表演本体和电影民族化的不断思考和实践,对于当下电影创作与研究仍然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