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始终是牵动乃至决定中国发展的关键。建党百年之际,同时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是有必要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乡村建设和治理的经验,以开启新的征程。由上海交通大学顾海英和上海财经大学王常伟所著的《从耕者有其田到乡村振兴——中国特色“三农”道路的探索与发展》一书,就是这样一部既有历史感又有时代性的力作。
全书最大的优点或特点就是以历史为经,以“三农”为纬,在掌握丰富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中国特色“三农”道路的形成路径及其脉络,进行了精炼的理论总结,并展望了未来,实现了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虽然主要内容分为农业、农村、农民三篇,但三者之间是有机联系的,这也是因为作者一开始就有了明确的立意并构建了清晰的框架,最后才形成了严谨有序的论证思路和逻辑。
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不仅是关键的时间节点,也是重要的经济、空间和社会范畴,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分别对应这三个层面。三个层面虽各有侧重,但辩证统一。随着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效,未来“三农”问题的重点将转到社会空间建设和重构上。快速的城镇化使得城乡互动频繁,乡村充满流动性,每年近2000万乡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这个体量是庞大的,预示着乡村振兴其实不能仅靠乡村,必须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视角考察和解决“三农”问题。
无论是革命、建设年代,还是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三农”问题都是重中之重,也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取得胜利和开创新局面的立足点。革命年代,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及时地确定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方向,通过扎根农村、依靠农民、改造农业,才以弱胜强、逐步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精准地描绘并预言:“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近百年包括未来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要领恰在于“解放”二字。正是通过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并建立了农村根据地,才使得党逐步立足并强大起来;正是通过解放思想,在农村率先改革建立联产承包责任制,才形成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经过百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在乡村建设和治理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进入新时代后,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更是说明了党领导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指针。
作者:叶超 编辑:刘迪 责任编辑:任思蕴 来源:文汇原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