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问需于民、开门办公、问计于民,集民智慧、凝民力量,不断提高城市发展水平。让生活在上海的居民,在共建共治中感受城市建设的喜悦、在共享共生中感受城市发展的温暖。
建人民城市应体现长远之治。真正的人民城市建设,不应该是当下居民一时之需,应该是放在历史长河中,经得起时间检验、经得起灾害检验的长久之建。为此,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顶层设计,预测城市50—100年的发展而制定整体的规划方略,为子孙后代奠定城市发展的良好基础、预留城市发展的有效空间;二是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问民之需,解决城市生活中居民所面临的生存、生活问题,为当下城市居民解决眼前困难,减少城市生活的痛苦。顶层设计需要解决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问题:时间上,城市居民的需求是有阶段性和时效性的,顶层设计方案中要为不同时期城市居民的需求做出应有的规划设计,对城市建设中不同历史阶段共性的问题,做出长远规划;空间上,可分为地下、地面和空中三个层次。一般城市居民多数看到地面城市建筑和日常生活设施,又因普通居民所居住位置和自身经济条件不同,需求也会各异,在基础设施建设、日常设备维护、公共空间管理方面,尽量照顾所在区域居民需求。地下空间的利用和管理,更是一个城市的良心所在,如排污管道、防空洞、地下缆线等,这些居民不太关注的领域,为政者更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城市建设空间规划中,考虑整体布局,为城市的整体协调发展做出规划。
建人民城市应了解人民之需。如何了解居民的真实需求,需要政府搭建民众反映自身需求的平台和渠道。这项工作,干部需坚持两条原则:一条是群众的实际上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头幻想出来的需要;一条是群众的自愿,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由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城市居民的需求,一般都会涉及吃喝住行用、生老病死丧等方面。群众反映诉求的渠道,可由分层、分类、线上、线下四个角度来构建。如:在社区以老年人为主的生活群体,可以构建“老人议事厅”,让老年人在茶余饭后交谈聊天中反映自己对城市建设的需求,以便在规划中方便老人生活。如:社区道路易于老年人行走、市民餐厅便于老人就餐、社区医院便于老人就医等等。在以年轻工作人群为主的领域,要注重走“网上群众路线”,可以构建“网上直通车”。政府可在政府网站中,开设独立的意见反映渠道,让上网的人群把自己的需求直接反映到政府平台。如:地铁公交的站点设计、用餐娱乐的场所布局、休闲社交的空间规划等等。政府在决策前充分考虑这些需求,真正体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建人民城市应汇集人民之智。城市建设要到群众实践中汲取丰富的智慧。在制定城市建设规划出台之前,把不涉密的设计方案提前公布,通过各种途径让群众参与其中。如:把规划方案放在展览馆,让关注此事的人提出建议,并设定专门人员接待并记录,汲取普通群众的智慧;对于新道路的铺设和旧道路拥堵状况的改进,可充分利用出租车驾驶员的智慧,因为他们是道路使用最多者和时间最长者,他们更有发言权,这不是坐在办公室的人能完全解决的。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工具,如区块链技术,实现政府决策信息与居民之间点对点的传送,实现城市管理中的个性化服务和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建设和治理水平。
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其自身建设和发展,一定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有机统一起来,把国家赋予上海的任务与城市长远规划和人民群众对城市建设的需求有机融合,科学协调体现城市职能和实现整体发展的关系,让生活在上海的居民真正体会到“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充分运用所有居民的智慧,以能够为每个人提供人生出彩的机会而促进城市建设,以每个人都有渠道参与社会治理而提高城市现代治理水平,以每个人追求自己所向往的品质生活而推动城市品质建设。让生活在上海的居民,在共建共治中感受城市建设的喜悦、在共享共生中感受城市发展的温暖。
(作者单位: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作者:徐学通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