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将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结合在一起,建立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管理的新机制,打造政府、市场与市民同心同向行动的合力。
共建共治共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开展的重要指引,契合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在城市发展中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遵循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顺应了人民群众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为深入推进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科学的路径指引。
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民城市,先要形成同心同向的城市共建机制。政府、市场、市民是城市建设的三大主体,要将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结合在一起,建立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管理的新机制,打造政府、市场与市民同心同向行动的合力,有效增强城市的共建能力。要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扩大高质量要素供给,不断激发城市的创造力与市场活力。要广泛动员广大市民参与城市建设,强化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的制度化保障,将市民的宝贵智慧凝聚到城市建设上,形成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构建一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为工作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事业舞台、打开成功之门,努力打造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城市。要大力弘扬“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吸引五湖四海的人们汇聚上海,在成就个人梦想的同时共建美好城市。
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民城市,必须健全多元协同的城市共治机制。近年来,上海在城市精细化管理、社会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改革实践与创新经验表明,大都市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以分工、合作、协商和联动等多种方式,激活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治理的能动性与比较优势。在城市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体系中,党和政府要坚持“元治理”的职能定位,有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集中精力做好顶层设计、战略规划、政策指引和组织协调。要引领和推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等主体积极参与城市治理,加强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各类主体均能有序参与到城市治理中来,推动形成城市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众人事情由众人商量”是城市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核心特征,也是城市人民性的重要体现。要在更广范围内搭建民意“直通车”、设立公众“议事厅”,广纳群言、广集众智,以协商之治推动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民城市,还需构建普惠公平的城市共享机制。从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到旧住房综合改造,从开展幼儿托育服务到实施上海健康行动,上海在探索构建新时代普惠公平城市共享机制的征程上已展现出新作为。展望未来,应立足普惠和公平继续完善人民城市的共享发展机制。要建立健全广覆盖、综合性的民生保障制度,让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关爱力度,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使公平共享的阳光普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位市民。面对人民日益多样化、个性化且不断升级的需求,应加快城市共享发展机制的创新,促进城市供给质量和效率的提升,逐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间的矛盾,努力打造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的城市。共享发展要突出重点,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决兜住民生底线,加快补齐社会、生态等领域的短板弱项,持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要协同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全力打造城市发展共同体。共建共治共享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三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扎根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城市发展实践中。共建是共治共享的前提,广泛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各界力量投身城市建设,有助于促进城市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体系的完善,并为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共治是共建共享的保障,为共建通往共享、共享促进共建提供桥梁纽带;通过发扬民主和汇聚民智,共治能让参与共建的人共同制定分配规则,使城市发展成果的分配结果更加公平合理,由此增强共建共享的可持续性。共享是共建共治的目的,无论是共建还是共治,都是为了以更优的供给满足人民需求,用最好的资源服务人民,提供更多的机遇成就每个人;市民通过分享城市发展成果提升幸福感,是城市共建共治的最终归宿。共建共治共享,分别回答了人民城市建设中“谁来建设、和谁建设、为谁建设”三个层面的问题。
(作者单位: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作者:潘文轩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