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智理”按下快进键,以大数据、云计算驱动现代化城市治理是大势所趋。推进城市智能化管理,建设“聪明城市”,不仅要强调技术投入,更重要的是要在城市治理中更多地发挥技术的使能作用,让技术成为撬动城市能级提升的杠杆、发掘城市发展潜力的锄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推手。
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聪明城市,首先要关注到新技术时代城市治理逻辑的两个层面变迁。一方面,城市治理的目标更加多元。已有城市治理理论往往要求发挥精英联盟的引领作用以及社会公众的参与作用,并在此过程中寻找社会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以此实现城市的安定团结以及城市善治。但进入新时代以后,城市治理的工作重心开始从“管得好”这一单一目标发展成为“管得好并且生活好”这一复合目标,城市治理更加重视社会各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另一方面,城市治理的愿景更加丰富。随着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的飞速发展,社会中不少人开始对未来的政府治理图景产生迷思,再加上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和公共服务需求得到满足后对城市政府的期望不断提升,我国的城市治理也越来越需要新的想象力和未来图景,民心政治与价值治理成了城市治理新的价值取向,也即城市治理的实践,不但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当下所需,也要为未来的美好生活描绘图景和期待。
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聪明城市”,还要回答好技术如何发挥使能作用这一核心命题。如在人工智能的具体应用中,我们可以将人工智能理解为 “人工”+“智能”,有温度的管理和服务是建设“聪明城市”的价值取向。其中,人工智能在其中发挥着治理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功能,目标是促进一线管理和服务人员与城市各主体实现精准高效的治理对接,提升人民群众对于治理的感知度。即技术赋能治理体制机制,人工提供有温度的管理和服务。基于“人”而非“技术”的治理是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聪明城市的基本立足点。
建设“聪明城市”最终要回到“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命题上。就是以技术手段为工具,通过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从而实现社会个体基于满意度和获得感,对政府具有高度信任,对治理体系具有高度粘性,对现在和未来治理共同体充满期待的治理形态。具体而言,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发展且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的宏观背景下,“聪明城市”的治理包含了城市硬件设施的查漏补缺,提升社会个体获得感;城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社会个体满意度;城市治理价值重构,每一个阶段的落实都与社会公众的感知密不可分。这也就意味着在实践过程中,“聪明城市”内在地要求城市政府与社会各主体之间存在广泛且实际的社会连接,即城市政府的公共政策要能够及时、准确、高效地反映社会各主体的需求,以此实现社会各主体需求的满足、满意度的提升和民心的集聚。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地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在城市治理中,一定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说到底,就是以人的需求为中心,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人民的美好生活”不懈奋斗。因此,“聪明城市”能够满足人民群众需求,能够给城市管理者赋能增效,能够解决当下社会面临的焦点问题。目前,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建设“聪明城市”就是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建立防控境外疫情输入的全流程闭环,织密社区防控的细网,助力企业尽快复工复产,为城市疫情防控助力,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作者:薛泽林(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任思蕴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