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讲到头来,最了不起的就是在人类历史上开创了茶文化内涵的陆羽先生。他写成《茶经》,说“茶之为用,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他先讲了茶的药用——从远古到唐朝,在大家的认识里,茶是可以解毒的药物。再下一句,他提出“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就很特别,这完全是价值判断的东西,给茶赋予了道德意义。从此之后,许多喝茶的人都跟陆羽一样,会讨论茶跟人品的关系,这就使得茶不再是简单的饮料,而被赋予很多审美和文化的意义。
陆羽,字鸿渐,名字是他自己起的。陆羽本不姓陆,他是一个弃婴,父母是谁无从知晓。陆羽生下来以后被丢在湖北竟陵龙盖寺的门口,被老和尚收养。他给自己起的名字源自《易经》。《易经》第五十三卦,叫做渐卦,“鸿渐于木”,说的是大鹏鸟降落在陆地上。他就把陆作为姓,羽作为名,字鸿渐。
“茶之为用,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茶好到这个地步。醍醐是一个佛家的词,印度浴佛时,佛教徒在佛的头上浇酥油,也就是牛乳打出来奶油,奶油再打出奶霜,这是醍醐的原意。
日本的茶道其实是从中国学来的。日本有学问的茶道大师也会这么说,可是一般的老百姓,尤其是欧美的,说到茶道,就会想到日本。日本学习中国茶道始于唐朝,到宋朝时非常系统地把整个仪式学了过去。茶道在日本有一些独特的发展和特色。可是不能否认,最基本的茶道精神和仪式是陆羽创造的。
陆羽的《茶经》把种茶、制茶、喝茶、茶具、品茶都当作学问,写得清清楚楚,还创造了二十四种茶具跟仪式。从古以来的喝茶,大概可以分为三类。最远古的时候,应该是生煮羹饮——把茶叶摘了煮成汤,喝茶就跟喝菜汤一个道理。古人发现,茶可以提神,喝了之后,人比较舒服,所以茶对当时的人来说是一种苦菜。生煮羹饮这个习惯,到了隋唐时期就慢慢消失了,但很多偏远的地方依然有这个方法。第二种是制团研末,出于保存的目的,茶叶摘下来后被制成茶饼、茶团,有点像今天的普洱茶,而古代茶叶上会糊上米糕,或者用蜡封起来,喝的时候剥掉外层,将茶团研成粉末,或煮、或调了以后打成茶汤。日本茶道的主流就是所谓的制团研末,他们现在已经不制茶了,一开始就研成末,然后打成抹茶。这种喝茶主要喝沫(就是所谓醍醐、精华)的方法大致兴起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开始大盛,宋朝走到顶端。隋唐时期,日本向中国学习佛法、茶道,这个方法也传到了日本,变成日本喝茶的主流,到今天依然没变。第三种是芽叶冲泡,把茶叶从树上摘下来,杀青或者晒干了,用开水冲泡,这是我们现代中国人最主要的喝茶方法,但其在中国变成主流方法的时间很晚,是在明朝以后。
(节选自《陆羽与茶道审美——郑培凯在上海图书馆的讲演》,刊2015年11月8日《文汇报·文汇学人》;郑培凯,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辅修历史,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佩斯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1998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协办中国文化中心,并担任主任及教授。著有《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茶道的开始》等。)
作者:郑培凯
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