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的1920年代,美国人前所未有地认可和向往大城市的生活,由此不论是生在纽约、长在纽约的本地人,还是中途来到纽约的异乡人,都强烈渴望着身份认同。 “纽约人”一词被赋予了高级、时髦、文明的独特含义。《纽约客》杂志可谓准确地抓住了这一心理,持续刊登关于纽约的短文,主题为 “宣传纽约!” “你是纽约客吗?”“这就是纽约客”等,并运用“这就是属于你的纽约”、“上帝保佑纽约!”等语句,攫取读者的视线。在1925至1930年短短6年时间里,“纽约”、“纽约客”等字眼在 《纽约客》文章的标题中出现高达39次,另有17篇文章开头出现“曼哈顿”或“大都市”字眼(数据引自《关于都市:〈纽约客〉》,第58页,本·雅格达)在1927年7月2日刊中,刊登了一个类似心理测试的小问卷,题为 “你对老纽约究竟了解多少?”并提了包括“纽约在1835年最令人记忆深刻的大事是什么?”在内的50个问题,这种问卷既能够激发纽约本土人对纽约的怀旧心理,也能借此让新纽约人研究纽约、了解纽约。此外,《纽约客》也经常从异国角度研究观察分析纽约,比如它曾开设专栏“巴黎来信”、“都市类型”等,通过散文和诗歌等形式,借法国人、英国人的视角审视纽约,赞美纽约——这样纽约和纽约人的形象就更加立体丰满了。
20年代《纽约客》封面始终如一地描绘纽约城市生活景象,其都市气息非常浓郁。以1929年为例,其封面几乎每一张都是当时纽约人的娱乐生活,可总结为:参加舞会、溜冰、打猎、弹钢琴、打曲棍球、打高尔夫、看马戏团表演、骑马、散步、赌马、冲浪等。
这两方面的尝试,都使得纽约居民很容易从中找到自己生活的足迹。他们能够理解杂志文章中所说的 “纽约历史”,而他们自己就有文章所描述的当下的“纽约人特色”,他们的生活正如封面漫画上所绘的一样丰富,因此他们会与杂志产生心灵共鸣,读《纽约客》就是他们确认自己“纽约人”身份的方式,《纽约客》的生活即他们自身的生活。
1929年12月28日刊的封面
另外,通过广告页,刺激读者对都市消费品的购买欲。《纽约客》的广告不论是从广告主体、消费标准还是页面设计上看,都把握着城市化和高档性的特征,以为其经济状况殷实的主顾服务。随着《纽约客》内容日益受人瞩目,其广告商数量也不断增加。这本杂志创刊初只有30页,到1929年,已经达到60余页,其中,广告占到29页之多。从内容上看,《纽约客》广告主要可以分为五类:时装(包括服饰、布料、丝袜等),娱乐 (包括剧院、旅 游、旅 馆 等),餐 饮(包括餐厅、糖果、冰淇淋等),奢侈品(包括烟、酒、香水、汽车等),其他(包括婴儿用品、家具、公寓出租、咳嗽药水)等。其中,又以娱乐类的商品广告最多。以1929年12月28日刊为例,共109个广告中就有63个广告属于娱乐类,其中又以戏剧和旅行广告最多。这不仅体现出当时纽约文化产品的丰富,更体现出《纽约客》读者的文化消费需求——有能力支持这些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不菲金钱的活动,他们得既有钱有又闲,还有欣赏演出、参加沙龙的趣味。有些商品的价格也处于中高档,比如十八格兰姆西公园附近的公寓出租价格达到每周19到25美金,并打出标语“只为那些有能力生活得更好的女性服务”。隐含在这些广告后的消费标准,或许超越了不少大都市居民已有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暗示了另一种身份认同的标准。
(本文节选自 王肖练 汤顺佳,《回望1920年代的<纽约客>》,刊《文汇学人》,2018年11月9日)
编辑:陈瑜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