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鹏
在每个网上书店都有着数十万条评论的五星童书 《神奇校车》 是贵州出版社出版;连续多年登在畅销童书榜的 《小屁孩日记》 出自新世纪出版社,《梅格时空大冒险》 则来自江苏美术出版社……盘点那些畅销的童书,来自上海的似乎并不多。
从2006年到2016年,少儿图书出版经历了“黄金十年”。1977年,全国出版的少年儿童读物图书品种仅有192种。此后逐年递增,到了2012年,当年全国共出版少年儿童读物30966种,较上一年增幅达40.4%,大幅领先整体图书出版的平均增速,其中初版就达到19396种。
广电总局最新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以来,全国上报少儿图书选题4.7万种,占所有上报的图书选题总量的20.9%。零售市场上,少儿图书也领跑整个图书行业,其在零售市场的码洋1999年是8.55%的占有率,2009年上升到12.31%,2012年达到18.9%。而在其相关产业如动漫上,现有资料显示,仅国产动画片的年产量就高达20多万分种。
但上海的少儿出版业在高速发展中却失去了业内优势。以少儿社为例,进入新世纪以来,其零售排名从名列前茅大幅下跌到20名之外。
民进上海市委 《打造上海之中国少年儿童全媒体出版高地》 为题,对上海的少儿图书出版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最近以“没落的贵族”
改革开放前的1977年,全国只有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位于北京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两家专业少儿社。“南北两少社”支撑起新中国少儿出版行业20多年。上海在那段时间内至少占据着全国少儿出版业半壁江山。
当年长盛不衰的品牌图书如《十万个为什么》、《动脑筋爷爷》等走进了千家万户。同时,上海作为少儿期刊出版的发源地,有自1922年创办的 《小朋友》,1950年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本少儿期刊 《儿童时代》,以及1952年诞生的纯文学少儿刊物 《少年文艺》,月发行量都曾超过百万,成为几代读者温暖的童年记忆。
即使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30多家少儿出版社的竞争格局中,上海的少儿出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引领全国的少儿出版,成为业界的风向标。
但是,经过改革开放后20年左右的市场竞争,一批地方少儿出版的优秀企业异军突起,其中不仅有专业少儿社,如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广西接力出版社、江西21世纪出版社、童趣出版公司等,也有非专业少儿社如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以及民营资本介入的湖北海豚传媒等。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已多年稳居全国少儿读物市场第一,而人民文学出版社凭借引进版《哈利·波特》 系列,也跻身儿童文学出版领域的新贵行列。
曾经的豪门中少社和上少社却逐渐被挤出前列。上少社在低幼、文学、知识读物等各个板块都优势渐失,鲜有具影响力的图书问世,销售排行榜的前几位也难觅其踪影。
“病”在哪里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在对外交流中遥遥领先于兄弟省市的少儿出版业,版权贸易中也占据更大优势。
但,随着版权代理公司在中国的逐渐扩张,以及中国出版业整体对外交流的加大,参与世界大型书展如博洛尼亚儿童书展、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的出版社日益增多,上海少儿出版业的这一优势逐渐消失,更多的优秀版权产品流入了其他省市。
很多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科普作家等成名后,纷纷远走他乡。其深层原因是上海的少儿图书市场缺乏运作的策略和力量。比如其他出版社往往在第一版就首印数万册,并配以大胆营销,而上海的少儿出版机构,通常都是1万册甚至8000册的印数。这样的情况下,导致作者流失,原创力量不足,直接影响了精品的产生。
此外,不少发行人员仍然沿用早期的发行模式,试图依靠一台电话走天下。殊不知如今的市场早已是各种手段并举,不但有编辑和发行的协同推广,作家和书店的联手推广,更有各种形式的阅读推广。主题创意营销大赛即是社店合作的新的营销方式。如中少社针对一套畅销图书 《植物大战僵尸》,就在全国书店的门店征求创新的图书营销方案。
日本动漫 《樱桃小丸子》、《冒险小虎队》 作者布热齐纳的作品等,早期都曾在上海出现,稍后却都在异地大热,就连 《哈利·波特》 也是最先和上海出版界接洽,后来却花落外地。在本土化精品稀缺的时代,这一结果加剧了上海少儿出版业衰退。
值得关注的是,各地的少儿阅读推广风生水起也推动了童书少儿出版和创作:广东南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江苏扬州亲近母语、凤凰读书会等,还有红泥巴、萤火虫读书会等民间机构。这些新兴的推广机构整合教育部门、作家、出版社等资源,直接推高了图书的印刷和销售数量,对于拿版税的作者来说,显然更具吸引力。
缺少作品展示舞台,也是上海难以吸引少儿文学作家的重要原因。上海缺乏有号召力的奖项评选,也缺乏一个国际大都市本该有的交流大平台,这也导致了上海在少儿出版业中的地位渐趋落后。
目前,上海出版人也在积极思变,从“最美的书”评选开始,着力搭建交流和创意平台。2013年开始的国际童书展更是开拓了一个荟萃国内外优秀出版机构的广阔平台。但仍然需要培育,才能成为童书版权交易、作家集聚、创意实施的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