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钧雷
复杂而丰富的环境对儿童早期教育至关重要;儿童3岁前是神经元发育成形的阶段,一定要给孩子足够多的教育,错过太可惜……很多人都对这类早教机构的宣传语非常熟悉。
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些实验都是用大鼠进行的,而且课题组从未认为这些研究成果与儿童早教有关——所谓丰富复杂的环境,是相对于笼中的单调环境而言更复杂的自然环境;而后者呢,脑科学家早就证明了神经元突触密度在3岁时确实达到高峰,但随后就逐渐下降,这与是否接受早教无关。
近日,美国圣文森特学院罗杰斯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李钧雷在华东师范大学进行演讲并接受了采访。他提出,在高竞争性社会中,对脑科学研究成果的过度解读,正在伤害我们的儿童教育,甚至伤害我们的孩子。
三岁定终身这类说法的科学研究成果与我们想象的有天壤之别
三岁定终身,绝不能错过3岁前的关键期,这类概念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越来越焦虑,更愿意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甚至这类说法都号称有脑科学的研究结果支撑。但,在我的研究生涯中,发现这类所谓证据,往往是对科研成果的断章取义。
很多人都看到过大脑神经元突触密度量的发展状况图,这也是最常被早教机构利用的“科学证据”。这张图上显示,新生儿的神经元突触比较稀疏,到了两岁时就比较密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2到3岁时,神经元突触的密度达到了一生的最高峰。其中,说话、视听区域的神经元突触密度在1岁前就达到最高峰,掌管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高级思维区域的神经元突触密度在2到3岁时达到最高。
但,这仅仅是大脑结构的发展,并非功能的发展。这两者不仅有天壤之别,而且没有正相关关系。最简单的例子是,孩子在视听神经元密度的高峰期0到15个月期间,词汇量也只能达到5到15个词1年,但5岁以后,这一区域的神经元突触的密度非常稀疏时,每周学到的词汇量却超过了一年的词汇量。
那么,为什么在0到3岁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从脑科学研究上来看,这就像造房子时,最初总看到很多线集中在一起,非常乱,但当这些线明确了各自的功能和位置后,露在外面的线就越来越疏散、整齐了。因此一开始的高密度和以后的逐渐稀疏是大脑功能发育的过程。而功能发育则是这些神经元突触在大脑筛选后才会渐渐发展。
临床上已经证明,很多学习障碍者和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神经元突触非常密集,这就是大脑筛选无力造成的。
至于起跑线一说,则更是如此,这取决于我们把人生假设成哪一种比赛,如果把儿童的发展想象成百米冲刺,那么起跑线就很重要,但如果是马拉松的话,那结果完全不同。想象自己的生命过程,自己是百米冲刺还是马拉松的渐进式的发展?
那么,0到3岁的任务究竟是什么?科学发现,这一阶段需要的并非开发智力,而是和进入他们生活的人的正常互动。最显著的例子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科学家们发现,美国中上层家庭的孩子在3岁时的词汇量比下层家庭同龄孩子的词汇量多一倍,而中上层家长对孩子多说了3千万个词汇,因此他们认为,儿童3岁时词汇量的差距导致了孩子成年后的差距。要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弥补这一词汇量差距。
因此,那一时期,美国的早期教育理论是鼓励家长多对孩子说话。因为词汇量就是起跑线。
但是,跟踪调查发现,孩子词汇量的差别和家长对孩子说的词汇量无关。科学研究发现,差别在于如何回应孩子的话。低回应的家长孩子词汇量只有高回应家长孩子词汇量的一半。
但,这样说也引起了家长们的焦虑。因为孩子不管发什么音,家长都要回应吗?
科学家又发现,如果家长过于焦虑,时刻回应,反而会破坏了孩子的发展。
因为当孩子发第一个词的时候,家长很激动,过一段时间,不再有激动了,孩子又会推动自己发出新的音节,吸引家长的注意。这是家长和孩子之间最自然的互动,造成了孩子健康的发展。
笼统一点说,0到3岁,孩子最需要的不是词汇量,最需要的是和照顾他的人有持续性的回应和互动。
哈佛有个非常著名的实验——无表情实验。实验中,妈妈和孩子之间有自然的互动,但等妈妈转过身再回头时,就没有表情了。很快,孩子在一系列努力后,陷入了焦虑。可想而知,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高质量的早教并非提高智商,而是提升孩子的行为情绪自控和学习动机
很多早教商品都号称提高语言能力、数学能力,智商等。但是这也已被证明具有科学研究的阶段性缺陷。
美国早教兴起来源于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两个实验。科学家长期跟踪有早教和没有早教的孩子。结果发现,参加早教的儿童进入前10%成绩的比例、高中和大学毕业的比例、成年后有稳定收入和资产的比例都大于没有参加早教的儿童。
但这个实验有一个无法避免的漏洞。
因为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所有的学者们都有一个误解——人的成功取决于智商。因此当时认为,早教提升了人的智商。
但,后来对这一调查进行重新数据分析,发现儿童进入早教前智商都差不多;进入早教后,有早教的儿童智商提高很多。甚至在进入小学后,也有很大的领先优势。但10岁时,早教儿童失去了优势,因为没有早教过的对比组跟上了。因此早教的所谓优势是短暂的。
如果智商上没有优势的话,为什么参加早教的儿童在几十年后会有优势呢?这一谜底直到去年才揭晓。
2014年有几位经济学家将最早的这一实验数据重新进行分析,从中寻找有效的变量,其中包括认知能力、行为情绪自控、学习动机、其他社会家庭因素。发现影响孩子成年后成就的最主要因素是——行为情绪自控、学习动机,这两者的影响远远超过认知能力的影响。因此早教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对行为情绪自控和学习动机的影响,而不是认知的影响。
罗杰斯中心的创始人FredRogers也非常强调这一点,即“内在的成长”。
“内在的成长包括孩子要学会耐心等待,学会继续努力尝试,学会去讨论和正向表达自己的情绪。
事实上,我们早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某个知识或技能,而是将来学习所要求的耐心和坚持,并有能力去预料和接纳必有的差错和挫折,与其带来的失望。正是这些因素使得我们的教育有长远的意义。”
孩子学习准备度的根本要素有六点:
1、自身的价值感:孩子不需要和别人比。并非比别人好才有价值。
2、对人的信任感:信任感来自于孩子周边人对他的反应。
3、好奇心:孩子是因为自己好奇,而不是因为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才去学习。
4、仔细听看的能力:有了好奇心才会有这样的能力。孩子早年越忙,就越会失去仔细听看的能力。
5、有游戏和想象的能力。
6、孩子能够独处。并非所有的时间都要有人逗他玩,他要敢于有自己的空间,敢于和自己的思维在一起。
我们在美国一个贫困学区的天才班调查那些优秀孩子成功的秘诀,发现他们对于好老师的定义是“好的老师不是给你糖吃,忙着和你交朋友,而是提问并且给你时间思考,而我们得到的奖励是真正做这件事情的过程。”
小鼠的大脑发育需要复杂丰富的环境刺激,儿童需要的是身边人的稳定可靠的照顾和回应
在美国50个州中,有49个州对早教机构的评级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环境。那么环境对儿童的成长意味着什么?
网上流传着全世界最好的15个早教机构的照片。我翻遍这些照片,只有一张是孩子和老师亲密地在一起。其实,对孩子来说,最美丽的早教机构是老师能够和孩子亲密互动。你很难想象3岁的孩子回家会说:“妈妈,我们的楼真漂亮。”
很多人相信复杂丰富的环境能够刺激儿童的大脑发育,因为这有广为流传的一个大脑研究试验做支撑。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实验是用小鼠做的。当时最早的科研小组发布结果时从没想过要把这个实验用在儿童教育中。
更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科研小组在实验中有一个说明,后来一直被忽视,那就是实验中“复杂丰富的环境”是指相对于笼子中的单调环境,小鼠生活的自然环境复杂丰富,并非人工制造的复杂丰富的环境。而且,即便是生活中最平凡的环境,对孩子来说也是复杂丰富的环境。
什么环境对孩子来说是适合的?
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早教和脑科学研究机构——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从2004年至今连续出了13本白皮书说早教和发展的关系。
第一本就是谈环境。他们几十年的研究结果发现,人与人的互动关系是影响环境中唯一影响儿童发展的“活性成分”。所谓“活性成分”是唯一起作用的成分。
美国在几年前做过一个大规模的科研调查,调查了全国的671个幼儿园教室,2439名儿童,希望研究幼儿园环境质量与儿童学习、语言和社交能力发展的关连。其中包括教师是否专业、教师和孩子的数量比,教材、环境设备、相关医疗健康服务、食品、家庭服务,师生互动等。跟踪了一年,看孩子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看什么样的变量直接相关发展。结果发现只有“师生互动的质量”是唯一一个影响了孩子认知、情感发展的因素——这样的互动是自然平凡的互动,而不是刻意的互动。
今年哈佛大学的儿童发展中心出版了第十三本白皮书,谈儿童的适应性问题主要研究哪些儿童能够抗拒他们生活的逆境,最后走向成功。这个历经几十年的调查发现,在过去几十年中,所有有关儿童适应性的研究中最具有共同性的结论就是:能适应困境挫折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至少有过一个稳定可靠的照顾者,家长、老师或其他人。
有一段话可以与大家共勉。这适用于老师,也适用于家长。
罗杰斯说过:
我们日复一日地给孩子们喂饭、换尿布、穿衣服,安排游戏,擦眼泪。在这样似乎平凡的生活工作中,我们有时会淡忘自己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受我们照顾教育的孩子的生命中。当孩子需要时,我们能够在他们身边很重要。最终,对孩子有最大影响力的,是我们真诚实在的为人。我有时候想问:你是不是意识到你在每个孩子生命中是多重要。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理解每一个到我们课堂里来的孩子的背景故事。……每个孩子家里的故事……每个孩子小身体小脑袋的种种变化。但我们可知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无论老少,都渴望有人珍惜我们。我们都想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欢迎我们的人和地方。我感谢你。你用你特有的关怀的方式,欢迎了你四周的孩子们。同时,你也受到每一个孩子赋予你的独特的关怀。世上没有比这更好的礼物了。我祝福你一生中所有付出和收获的关怀。
(本报记者 姜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