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智庭
教育信息化如何走向普及,达到学生人手一机,让人人都能享受数字化学习的便利,已经成为新一轮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重点关切问题。随着Pad、Tablet PC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日益智能化与平民化,移动设备正成为学习者在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情境下的学习载体;基于移动设备的数字化学习应用也已成为各国教育信息化实践新方向。纵观此类数字化学习应用项目的实施,一直以来,硬件设施建设都是采用“政府买单”方式,因此硬件购置也成为教育经费投入的大头。这种方式在项目试点初期是需要的。在面对大量的硬件经费投入之时,政府也在不断寻求教育信息化投资理念与建设思路的调整与创新。如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服务外包方式,即由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包括硬件设备、软件服务等;以及当前中小学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服务信息模式——BYOD。
BYOD模式起源于企业领域为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有效整合员工工作资源的“自带技术”活动。BYOD具有用户驱动性(信息服务由用户主动激发)、设备多样性、情境整合性(工作情境与生活情境的有机融合)等关键特征。近年来,国内也逐渐出现BYOD行动,实践如何有效将学生的个人化、个性化信息终端设备融入学校信息系统,并进行个性化的使用和整合。BYOD行动在中小学的实践探索,首先解决了设备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入学校数字化环境获取全新的学习体验;其次BYOD转变了学校信息化建设思路,让教育经费投入可以倾向于资源建设、师生能力发展等方面,这与教育信息化发展从量的积累到全面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目标相一致;但根本上BYOD是要为学生创设一种适应21世纪的学习环境,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在数字时代的发展能力。
尽管移动设备进入课堂会存在风险,但被动和消极的“堵”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探索如何将新技术有效应用于课堂教学并获得成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王道。BYOD行动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并不是每一位学生携带数字化设备到校就能顺利推进数字化教学应用的开展。BYOD行动的有效性依赖于一系列的支持:配套支持资源的提供、设备使用策略的设定、教学整合路径的探索、管理与支持措施的到位。在明确和承认BYOD行动优势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其可能带来的难度,例如,如何解决异种设备顺畅连接到教育网中?如何防范学生滋长设备比拼倾向?如何为家庭贫困学生提供援助?
回顾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我们曾经遇到“最后一公里”问题(网络连接),现在遇到了“最后一手”问题(终端普及)。不容置疑,BYOD为解决最后一手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因此值得教育利益攸关方共同探索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取得家长的充分理解与配合尤为重要。
更进一步思考,BYOD风生水起不是单纯经济和技术原因,而是新世代学生属于“数字土著”,自带设备(暂且称之为“电子书包”)上学不但使无缝学习成为可能,而且有助于养成面向未来的学习文化,因此是值得倡导的。(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导、华东师大开放教育学院院长)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