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学习“动物象形脸谱”、“梅氏指法”等课程,中班幼儿学习“猴戏棍花”、“丑角真有趣”课程,而小班幼儿则在教师指导下模仿“小花猫和小耗子”……在宝山区淞南镇星星幼儿园的孩子们,个个都是京剧迷,他们在这里学习京剧、爱上京剧,通过演绎京剧培养自己的爱好、增加学识、提高体能。京剧在这里,渗透进孩子们日常学习生活中,成为幼儿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维生素”。
京剧融入校园方方面面
每天早晨,伴随着铿锵有力的京歌乐曲,星星幼儿园的孩子们就会舞起京旗、做起京操,快乐的一天由此开始。
2005年起,星星幼儿园就确定将京韵文化作为办学特色,并将其渗透到幼儿日常学习生活中。根据3—6岁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学校为大中小班级制定了不同的京韵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会在每周五上午进行集中教学。此外,每周各班根据时间安排,按时组织幼儿进入京剧活动室开展与京剧艺术教育相关的活动。学校还成立戏迷俱乐部,将部分家长和社区资源纳入幼儿园的课程。
星星幼儿园园长季素琴介绍说,幼儿园还创设了“脸谱秀”、“梨园剧场”和“京剧坊”等多个京剧活动室,利用多元环境、丰富材料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个性发展。
于是,午休时间来到“梨园剧场”,就能看到这样一幅景象:化妆间里,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当起了小小化妆师、服装造型师等;在候场区域,节奏感强的宝宝当起了伴奏师,敲敲打打;在排练区内,能说会道的孩子当起了节目主持人,还有几位“小票友”,干脆在舞台上亮亮嗓子,来一段《红灯记》。场外还有不少孩子当起了观众、剧场服务员、售票员等角色,他们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在不同的角色岗位上提高综合技能。
京韵文化倒逼教师先提高
起初,听过季素琴想要发展京韵校园文化的创意时,不少人觉得,京剧艺术教育距离幼儿生活较远。“就连我们老师自己看到电视里播放京剧节目都会转台,对京剧专业知识了解甚少,怎样建设京韵校园文化?”对此,季素琴的策略是:走出去,请进来,教师先行,迈出自觉探索第一步。
在上海京剧院的支持下,每周会有3位专业京剧教师来到幼儿园,配合老师指导幼儿学习京剧基本步法、唱腔等技巧,也会为幼儿园教师们进行专业培训。
“京剧院老师们专业能力强,但不太懂得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我们之间也经过了长期的磨合。”星星幼儿园教师黄菊说,比如,“亮相”在京剧中运用较多,主要通过塑像式的姿势,突出显示人物的精神状态。幼儿开始在训练过程中并不能完全达到京剧院教师的要求,黄菊跟老师们商量,将动作要领编写成顺口溜:“抬起我的头,下巴往上提;挺起我的胸,小肚向里缩;伸出我的臂,四肢肩并肩;张开我的眼,眉毛向上扬”。内容较为通俗,幼儿记住了、会念了,动作也就逐渐掌握了。
“得先存满一缸水,才敢教给孩子一碗水。”将京剧院教师“请进来”,季素琴更要求本园教师“走出去”,通过自学,掌握更多京剧知识和技巧。教师胡蓉花回忆,因为自己嗓子不好,起初跟京剧院教师学习吊嗓子和各种唱腔的时候觉得很吃力。为了弥补不足,胡蓉花从电视、书籍等方面学习更多理论知识。“我现在已形成习惯,只要看到与京剧相关的元素,都要停下来研究个明白,再有机地渗透到京剧艺术教学中去。”
“捣蛋王”成了京剧迷
“麦兜”曹乐嘉原本是班级里的“捣蛋王”,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常在教室里跑来跑去。自从学习了京剧,班主任张静发现他特别痴迷,每次积极上台表演,不仅逐渐成舞台上的主角,就连学习习惯和能力也进步飞快。如今已经上小学的他,多次在全市京剧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各科成绩还都能达到满分,“麦兜”的母亲为此激动不已。
探索十年,季素琴坦言,如今幼儿们获得的成长,自己也没想到。“在大班开展的京剧教育活动《京剧大师——梅兰芳》,不仅让幼儿知道京剧是国粹,还通过梅兰芳学艺的故事,让幼儿接受了吃苦耐劳的德育教育,更激发了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心。”该园京剧艺术组组长韩孙佳举例说,京剧中还有大量的京白,与日常语言不同,用词精辟简洁。在念白过程中,可以促进幼儿对字、词的理解。“三月里来桃花红,杏花白水仙花儿开,又只见那芍药牡丹,全已开呀放啊。”幼儿在念这段传统剧目《小放牛》的韵白时,自然习得“杏花”、“水仙”、“芍药”、“牡丹”等花卉词语。
在认知和德育之外,幼儿身体素质也得到提高,京剧中的“唱”、“念”、“做”、“打”对幼儿小肌肉的发展大有裨益。家长吴女士说,“我们家宝宝学习京剧有3年了,体能得到了提高。孩子以前经常感冒,现在基本上不会生病,身体协调能力也明显增强。”
季素琴说,学习京剧不仅仅是为了站在舞台上表演几段京剧剧目,更重要的是通过挖掘适合孩子成长规律的京剧元素,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京剧艺术,就好比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维生素。”
文汇报记者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