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近因效应
百米比赛,无论起跑多么迅速,中场多么有力,没率先冲到终点,都不能算成功。公务员面试既然是“最后一百米”,那么,只有笑到最后的人才算是笑得最好。这就是所谓的近因效应。
它和首因效应相反,指我们可能会根据某人的最近一段时期的表现而改变对他的一贯看法。比如,某人平时很节省,大家一直认为他很小气。但他在为灾区人民捐款时出手最为大方,于是大家迅速改变了以前对他的小气的看法,从此对他产生好印象。相反,如果平时花钱大手大脚,但在捐款行动中一点没表示,大家也会改变了对他大方的看法,认为他是个很小气至少是没爱心的人。
近因效应提醒考生,在面试快结束时一定要注意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一次面试中,一位考生的全部问答都已经完成,考官们对考生前面问题的回答较满意。这时,主考官随口问了一下考:“您觉得自己今天表现怎么样?”本来我们期望这位考生回答一下“很好”就完美结束了,没想到这位考生一下子情绪失控,自负和自卑同时兴起:“今天的问题和我准备的很不一样,没反映出我的真实水平,我回答得一点都不好。”一句话,让原本建立起来的好印象一扫而光,这样的回答其结果可想而知。也是这个看似随意的问题,那天上午最后一位考生的回答却与众不同:“谢谢考官!面试对我太重要了,我今天早饭没来得及吃就第一个跑过来了,抽签抽到上午最后一个,把我饿得实在有点不行了,因此可能面试回答时有点紧张,但我这点饿和各位考官辛苦到现在还没吃午饭比起来,只是小巫见大巫。”当天上午面试到12:30还没结束,最后这位考生这样一讲,大家也想起自己的确饿了。这位考生对前面几个问题的回答不错,但算不上突出,而最后这个随意问题自然的回答一下子抓住了考官们的心,都觉得这个考生机灵、真诚、有爱心,这样的回答一举扭转了前面的局面。当这位考生微笑着离开考场时,其实他应该不知道,最后的胜利已经属于自己。
文/王君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