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如何拥抱另一种可能?能否探索出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般的和谐新空间?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俞孔坚基于自然城市文明的文字结集而成的新书《大脚革命与新桃源》近日面世,“另一种城市文明:基于自然的新桃源”主题演讲22日在上海图书馆东馆阅剧场举行,由上海图书馆讲座中心、上海三联书店、微言文化传媒联合举办。
数十年躬耕于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领域,俞孔坚用其诸多实践案例回应了他对中国城市文明卓有探索与思考,先后提出“大脚”美学、海绵城市、逆向规划等概念。他带领团队在全国200多个城市和10多个国家主持实施了500多项工程。“希望通过实践大脚美学,能够唤起人们对城市与自然审美观的改变。我们可以常怀相互关爱之心,与自然界协作,就像生活在‘桃源’里一样。”这是俞孔坚的希望,也是写作《大脚革命与新桃源》的动力之一。
讲座现场,俞孔坚探讨了生态文明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描绘如何构建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即如何治愈“现代性”造成的都市创伤,重塑人居环境回归天地人和谐相处的“桃源之境”。 在他看来,当下我们倡导的应是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任何人都可享有城市景观。他主张“回归土地的伦理”,并强调人居环境的设计首先是一种“生存艺术”。
“我们不能单纯用传统景观园艺来解决现代问题,而应用一种新乡土方式——不仅像传统景观园艺那样仅适用于精英们,不仅像古老乡土那样仅适用于农民,而且要适用于普通人、所有人。通过这种新乡土,我们可以在城市自然环境中、在整个大地上创造深邃之形。”俞孔坚的多个作品呼吁人们“住在城市里,也需要像农民一样思考,而不是全然把自然界抛诸身后”。
《大脚革命与新桃源》封面上,有一条醒目的、蜿蜒的红飘带。这正是位于秦皇岛市郊的汤河公园,这一典型项目样例折射了俞孔坚的设计理念——通过极简的、最少干预的设计方案达成对景观的显著改善。汤河廊道上,原先到处堆放着垃圾和废弃灌溉设施。俞孔坚团队在整合生态原则的同时,建造了一条与汤河平行的红飘带,用红色玻璃钢制成,贯穿整个公园。红飘带融合了照明、座椅、环境展示和定位功能,兼具功能性和时尚性。“我们不需要建造庞大的、巴洛克式的景观。一条细小的、具有实用功能的红飘带,将城市居民想要的所有功能整合起来。它被称为现代的,但它仍然是中国的。”
再以中山岐江公园为例,这个项目在广东中山市粤中造船厂旧址上改建而成。粤中造船厂建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破产,通常人们会把这种旧工厂清除掉,然而对百姓而言,旧工厂有一段重要历史,也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俞孔坚团队在规划、建造公园时,将原有建筑与其他构筑物融入新景观,场地仅增加了部分乡土植物,原有的、被视作旧陋多余的植被均被保留。原有工业遗迹如粤中造船厂的机器设备、码头和其他结构也被保留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建成后的公园不仅为公众提供休闲场所,也传达出“野草之美”。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