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产业链,正站在成型与完善的‘奇点’前夜。”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期间,备受瞩目的银河奖、雨果奖接连揭晓,在四川大学中国科幻研究院副研究员姜振宇看来:在科幻的源头文学IP领域,中国正在逼近甚至达到世界科幻第一梯队。
21日晚,中国作家海漄以《时空画师》获得2023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2015雨果奖获得者刘慈欣为其颁奖。在这激动人心的一幕背后,是近年来本土科幻创作蓬勃发展。一批力作带动IP开发衍生产品,影视热度同步上升——《流浪地球》系列为代表的电影,《三体》《开端》为代表的电视剧,《灵笼》《我的三体》《星域四万年》《第一序列》等为代表的动画,《端脑》《全球高武》《赛博英雄传》等为代表的漫画,《戴森球计划》《银河战舰》等为代表的游戏,交织形成庞大丰富的科幻产业原创改编矩阵。
姜振宇等学者也同时提醒,完善的科幻产业链条,需要实现核心IP在影视、动画、漫画、游戏等各产业部门之间的自由流动,“中国科幻产业距离这样的成熟状态,还有一定提升空间,需要多方在‘奇点’前夜持续蓄力。”
起点平台首次创作科幻题材的作家72%为00后
科幻世界杂志社联合中国科幻研究院发布《科幻文学IP改编价值潜力榜》显示,95后、00后正快速涌入科幻网络文学生产传播过程,年轻化、高学历趋势明显。光是在阅文旗下起点读书平台,2022年共计超4.2万作家创作科幻网文,其中首次创作科幻题材的作家72%为00后,约超7成科幻品类签约作家为本科在读及以上学历。在互联网这一天然具有“年轻化”标签的场域中,Z世代群体的持续输出,为科技理性与人文关怀的交融注入大量年轻血液。
以雨果奖颁出的“最佳粉丝杂志”为例,《零重力报》主编之一河流仅20岁,还在读大学,而他有关科幻粉丝的工作则从高中时就开始了。“世界科幻大会落幕后,我们依然要回到繁忙节奏中,希望有更多科幻迷关注参与到科幻社区建设中去。”《零重力报》正在推进“国外科幻文化翻译特辑”,翻译收录了50多个国家、总计84篇科幻历史及文化介绍文章。
在海漄获奖作品《时空画师》中,故宫博物院闭馆日惊现“鬼影”,刑警主人公介入调查后发现:事情可能与一幅宋朝古画有关。小说创新融合了科幻、传统文化、历史、推理,追溯了一幅虚构名画创作背后的错综复杂故事。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科幻领域期待“第二部《三体》”,等待着更多新锐力量和作者梯队持续的创作。如今科幻网文题材开掘也在逐步走向深处,作者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科幻元素套用,诞生了一系列新的融合写作方向,如进化超能、未来世界、星际文明、超级科技等多个子类别,满足了读者多样化的阅读期待。
业内提醒,科幻题材本身的“高门槛”,对作者的科学素养和人文审美提出双重挑战。相比传统主流文学大多探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之间的戏剧张力,科幻小说不光要处理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等文学性问题,还需考虑科技维度,在艺术审美、叙事策略上输出“科技干货”,将技术流融入人文思考,而非仅仅停留在为故事情节披一层高科技外皮,就能称之为科幻小说。
从“卷数量”到“拼品质”,科幻IP“长尾效应”凸显
《2023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达到877.5亿元,“科幻+”业态正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科幻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陈玲透露,科幻赋能和创新驱动实现跨越式提升,在文学、游戏、影视、衍生品、文旅、装备制造六大重点领域表现抢眼,以未来产业为代表的科幻产业将成为经济重要增长极。从产业形态上看,既有能打造科幻电影、科幻公园、科幻沉浸式体验等成熟业态的头部公司,也有瞄准情景剧、游戏、元宇宙等新业态新赛道,进军场景消费的新力量,甚至布局了不少科幻IP开发孵化项目、科幻文创基金等产业要素服务平台。
除了传统影视剧,越来越多网络电影、动画正在成为IP改编的持续增长点,一方面是网大、动画正在从“卷数量”走向“拼品质”的良性竞争道路,另一方面,特效技术进步也为国漫和游戏带来新的增长点。如《星域四万年》动画特效出众,改编动画首季点播超过10亿,完结播放量破亿。《全球高武》改编漫画人气达42亿,收藏量超50万,在日本漫画平台连载中取得了超444万点赞量,《我们生活在南京》《泰坦无人声》《夜的命名术》等多部中国科幻银河奖获奖作品影视改编项目正在进行中。
从世界科幻产业整体发展来看,成熟科幻产业链需向着“IP宇宙”方向进行衍生。但在“宇宙化”方向上,成功案例并不多。科幻领域中的“三体宇宙”、奇幻领域中的“封神宇宙”,也许是为数不多的IP。正如刘慈欣所说:“科幻于我而言,不再是落于纸面的文字,而是更大的世界和空间。”
作者:许旸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