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先生曾对青年画家寄语:要做时代的前锋,要做思想的前导者。作为上海重要文化品牌的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始终致力于成为青年艺术家同频共振、新兴艺术启航的平台,渐成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重要青年美术展事。近日,这个大展于刘海粟美术馆迎来第十七度启幕,共征集到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和海外地区青年创作者的2256件/组作品,经过专家评选,共展出169件/组作品。
展览特别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担任学术主持,旨在以“譬如青春”为主题,阐述“青春”在艺术创造中所弥散出的生命芬芳,不仅喻示着中国当代艺术曼妙的未来,也昭告着新时代中国灿烂的希望。
展览占据刘海粟美术馆四个展厅,布展上全然打破艺术门类的界限,就连作品说明牌上亦没有标注作品所属的门类。这其实折射出青年美术的一个重要特征:跳出条条框框,跨界融合。
刘海粟美术馆馆长鲍薇华指出,倡导、扶持带有一定创新性和实验性的青年艺术家和艺术样式,是上海青年美术大展的重要理念。也因而,此次展览在艺术风格形式的选择上,不仅保持着对架上绘画和雕塑等传统艺术的呈现,更关注了装置艺术、影像艺术、媒体艺术、摄影艺术、绘本插图、动漫艺术等具有时代特点的新锐艺术样式,以期全面展现出青年一代对艺术的独特思考以及鲜活的创造力。
此次获得刘海粟美术奖的孟胡蝶以《不息的循环》参展。作品表面上看是雕塑,实则蕴含着颇多充满哲理的思考,让观看者不由驻足想象。生于1993年的这位作者,是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她在老家具、骨、木、陶、瓷等碎片的“找碴对缝”中,让各种碎片材料从沉寂中苏醒,并相互激发、积面成体。孟胡蝶坦言,看起来是自己在创作,实际上自己只是听命于碎片,将各种碎片材料将自身的脆弱性淬炼为不息的循环。
跨领域的艺术家和音乐人郭耀先凭借互动生成装置《天书》获得明园艺术奖。这是一件综合艺术作品,并且处在实时变化中,将摩斯码中,最为简单和基本的语言符号和组织逻辑构建于新的编织结构中,通过观众的参与,不断增加系统的变量、积累、迭代与蜕变,试图建构出新的“词汇”“语句”或是“诗篇”,同时也在不断消解上一秒的“语义”。
影像作品在此次展览中较为突出。木巾的特邀作品《一次路过宇宙,我故意留了一个记号》以单屏影像循环的形式亮相展馆进门的大厅,只见在人工智能生成的上海市市花白玉兰盛开下,青年漫舞在以上海地标性建筑组成宇宙星球中。
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发轫于改革开放初期大背景下,自1980年创办至今,已经走过40余年,代表了一个时代青年的艺术理想和实践。俞晓夫、丁乙、邱瑞敏、周长江、郑辛遥、蔡国强、张恩利、杨福东……千余个艺术界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是从这个平台走出的。他们于青年美展中一鸣惊人,成为社会艺术创作的中坚力量,甚至走向世界,在国际艺术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可以说,上海青年美展的发展史,亦是见证上海乃至中国美术繁荣发展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不止于一个展览,一次评选。
一方面,它正在构建青年艺术交流的嘉年华,汇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和资源,为青年艺术创想、展示和交流提供扶持力量,与观众建立更广泛的链接,通过观众互动、美育公教活动让青年艺术的活力赋能城市艺术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它正成为青年艺术人才的艺术启航站和加油站,不断助推艺术青年的发掘和培养。选拔而出的青年艺术人才将纳入青年美展的人才资源库,他们的艺术发展将得到持续关注并获得更多的机会,青年艺术人才资源的“滚雪球”的效应也将更加显现。并且,结合青年策展人培养计划,增设了青年策展人社会选拔,获选者参与展览的策划。
此次展览由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和上海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办,作为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展览项目之一,将持续至11月29日。
作者:范昕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