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至22日,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秘书处承办的首届“古文字与中华文明”国际学术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洪大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达慕思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艾兰(Sarah Allan),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朱凤瀚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日本、德国等13个国家4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开幕式。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主持开幕式。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致辞
邱勇在致辞中向长期关心支持清华大学发展、清华人文学科建设的各界朋友致以衷心感谢。邱勇表示,近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并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在新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中国的大学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弘扬的重要载体,要努力成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重要力量。清华自建校之初就非常重视对“冷门绝学”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学校通过成立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培养高水平研究人才、积极推动古文字跨学科研究等,取得一批重要学术成果。相信此次论坛定会深化和拓展古文字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各文明交流互鉴,清华古文字研究也定会秉承“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迈上新征程,清华大学将深刻理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与社会各界同仁一道,努力筑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根基,为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世界文明交相辉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洪大用致辞
洪大用表示,清华大学举办此次论坛,邀请国内外古文字和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名师大家相聚清华园,以古文字和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为题开展深入交流研讨,是古文字研究界的一件喜事、盛事、要事。洪大用介绍了国家社科基金多年来在资助古文字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表示国家社科基金高度重视支持古文字研究工作,今后将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持续稳定加强支持力度,推动汉字文明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围绕深入推进古文字研究领域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洪大用提出四点希望:一是着力提升古文字学科群整体发展水平,形成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古文字研究的新方法、新范式;二是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准的原创性标志性成果,为推进文化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更大的学术力量;三是着力推动建立德才兼备、学术精湛的人才队伍,为不断推进学术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四是着力加强国际学术合作、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华民族的元素、智慧和力量。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致辞
田立新表示,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背景下举办此次论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推动古文字与中华文明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国家大力支持开展相关研究,2020年启动“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全面系统开展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揭示古文字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取得显著成效。要进一步深化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古代文明比较研究,推动海外古文字资料调查、研究成果外译等,立足世界角度阐释中华文化精神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她倡议海内外专家学者作为融通中外的使者,携手共进,为沟通中外文化、增进理解友谊合作作出更加积极的努力,以语言文化为纽带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达慕思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艾兰致辞
艾兰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清华大学对入藏竹简的修复、保护、整理、出版付出的努力,介绍了西方早期中国研究的发展历程,强调了合作互动的重要性。她表示,西方学者严谨写作,多是供同专业的学者阅读,同时还要考虑吸引更多受众,这样的需求催生了新的视角,东西方学者视角的不同在交流互动中可以互相裨益。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朱凤瀚致辞
朱凤瀚表示,清华大学举办这样一场高规格、大规模的学术会议,特别选取古文字为主题,充分说明古文字对于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
▲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主持开幕式
在主旨报告环节,复旦大学教授裘锡圭请会务组代为发布了主旨文章。芝加哥大学教授夏含夷(Edward Louis Shaughnessy),牛津大学教授麦笛(Dirk Meyer),香港恒生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清华大学名誉教授张光裕分别作主旨演讲。
▲会务组代表裘锡圭发布主旨文章,夏含夷、麦笛、张光裕作主旨演讲(从左至右、从上至下)
裘锡圭在题为“涵义与‘马那’类似的‘精’这个词在殷墟卜辞和西周较早青铜器铭文中已经出现”的文章中认为,“精”出现很早,只不过不用“精”而用“晶”表示。夏含夷通过“想要与致使:四论周代‘甶’字用法和意思”的演讲,强调了出土文献中的“思”字大多时候表示的词义是“想要”,而非通常认识中的“致使”。麦笛发表了题为“读安大简《论语》为一篇基于论述的文本:制造作为‘哲学制度’的孔子”的演讲,认为与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收录孔子及他的弟子零散言论的《论语》不同,安大简《仲尼曰》呈现出一致的语言和概念逻辑,或可将安徽大学《仲尼曰》视为代表战国时期“孔子”经典化的实证之一。在“新见清华简‘谦’‘诚’二字形构的沉思”的演讲中,张光裕认为“谦”“诚”二字形构理应晚出,复因辞例显示其词性隶属之印证,进而推测,清华简中部分简文书写年代或有可能隶属战国晚期偏晚。
▲论坛现场
此次论坛开幕式通过学堂在线等平台进行了全球直播,累计近45万人次观看。论坛共设立“中国早期国家与社会”“清华简专题研究”“商周文字研究”“战国秦汉文字研究”四个分会场。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中,柯马丁(MartinKern)、李零、夏德安(Donald Harper)、刘钊、尤锐(Yuri Pines)等百余位学者围绕以上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论坛同时在主楼大厅展出了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建设以来的实施成效和学术成果。
据介绍,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自2008年成立以来,先后被遴选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与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目前,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对清华大学抢救入藏的战国竹简——“清华简”进行保护、整理与研究,同时开展甲骨文、金文、战国秦汉等其它出土文献的研究工作,并参与学校实施的强基计划及古文字学博硕士授权点的人才培养。截至目前,中心已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整理报告12辑、《甲骨文摹本大系》(共43册)、《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研究与英译系列丛书首卷《〈逸周书〉诸篇》等相关著作。
作者:文汇报驻京记者 李扬
图片: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提供
编辑:江胜信
责任编辑:陆正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