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起小屏,戴上XR眼镜,在“三生石畔”“荣国府”“沁芳桥”等错落有致的微观场景目睹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相识相知……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国际消费电子展上,2023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之一的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与更多观众见面,并获得了Z世代的不少关注。当传统遇上科技,当经典碰撞未来,业内人士认为,演艺业态在新技术的加持下正在通往更多可能,也将为城市的文旅融合提供新思路与新路径。
场景跃然眼前,新科技刷新观演体验
“大观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跃然眼前,仿佛唾手可得。”体验完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一名越剧《红楼梦》的忠实粉丝留下如是感言。走进当代风格的的“大观园”,观众戴上装备,随着熟悉的越剧选段响起,不一会儿就能看到纷繁的桃花花瓣飘落,林黛玉随后挑着花篮走入视线中。林妹妹边唱边走,让虚拟与现实的边界逐渐模糊,观众仿佛与剧中人比肩同行,一道惜花怜花。
据项目负责人、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教授张敬平介绍,沉浸式《黛玉葬花》利用了混合现实(MR)、投影、3D打印等技术,以及情境感知、自然交互、编辑现实等特性,为情景式舞台装置赋予“戏剧性”,以此打破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隔阂。
从观众视角出发、设定最佳赏戏点、完善表演空间……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以上海越剧院的越剧《红楼梦》的舞台演出版本为参考,围绕“情之起源”“宝黛初识”“西厢定情”等八个主要故事情节展开。幕后精细庞杂的细节使完善的体验成为可能,团队将舞台道具、布景以及越剧演员的表演设计成虚拟的元素,合成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通过识别跟踪技术定位现实中每一个装置、建筑、道具的空间特征及定位信息,并将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进行叠加与融合,从而实现观众在实体艺术装置空间驻足时,推送相应的虚实融合的表演内容,让观众尽情体验、自主探索。
打破虚实界限,元宇宙也有剧场
在《黛玉葬花》之前,张敬平就已多次尝试将虚拟现实和戏剧交织在一起,他曾与团队打造过AR交互舞台装置《爱情书简》和AR越剧《红楼幻境》。此番再度牵手越剧,缘于张敬平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虽然是计算机专业出身,但在上戏工作后他观摩了大量国内外、不同门类的舞台作品,看得越多越感受到任由社会变迁、技术变革,戏曲之美仍在文艺百花园中独具风采。于是,他便决定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用好数字化方法让科技助推一把传统戏曲。
“虚实内容的叠加和虚实空间的混合。”张敬平这样定义MR技术,他认为相比于全虚拟的VR,以MR为主导的戏剧体验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用户的“失真感”。与此同时,混合现实情境下的非线性叙事将主导权交给了观众,“观众在场地中漫游,可以自由选择观演的路线和顺序,由此也能享受到不同的效果”。
张敬平并不认为新技术会替代传统舞台表演,他更愿意将其视为现有形式的补充。至于未来的应用场景,他提到了关键词——在地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地方固有的物理属性和历史面貌或许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其中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却依旧存续,混合现实便可以一定程度上激活这份生命力。”他对记者表示,“MR将戏剧带入非传统的演出空间,这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拥有很大的潜力。”
有演出自然少不了排练,张敬平团队以上戏昌林路校区新剧场为原型,开发了“元剧场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跨校区的剧目排练的合成与预演功能。相较于复杂的舞台搭建,元剧场既是实体剧场的孪生,复刻了实体剧场的功能,同时也在多个维度上实现了实体剧场的延伸与拓展,是未来元宇宙中的演艺前沿和剧场形态。
“元宇宙的世界里有商场、社交场所,自然也有剧场。”张敬平表示,“MR设备便是进入元宇宙的一个入口。”或许在未来,就像买票进剧场一样,观众们也会在某个指定时刻,携带平板或头显设备,来到一个虚拟空间,和数字人物互动,360°自由观看演出。
作者:王筱丽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