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路西口的咖啡店、话剧艺术中心的旋转门、修鞋匠的小铺子、华山路的指示牌……当灯光照亮上海建筑外墙独有的潮湿印记和斑驳肌理,一瞬间分不清是在真实的街头,还是上海文化广场的舞台。主演们说着各种口音的上海话,兴之所至,在马路上、菜场里唱起歌跳起舞。作为演艺大世界·2023第九届上海国际喜剧节开幕大戏,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音乐剧《爱情神话》,10月8日晚以高口碑、高票房结束沪上首轮演出,在观众时不时爆发出的笑声中,将地道的上海故事娓娓道来。
“音乐太好听了,舞蹈编排是近期看过最好的”“原来上海话唱歌这么可爱”“这才是我想看到的IP改编”……观众们的留言,表达了对这部上海出品的喜爱;“很生活,很人性,很艺术”,著名作曲家金复载“这部剧只能产生在上海”的评论,代表了业界不少名家的认可。就像《爱情神话》作曲彭飞所说,“我希望用音乐来传递我们这些新老上海人的生活智慧、雅致、诙谐、勤奋与创造,和它的浪漫主义精神”,如其所言,这部音乐剧是一封让人爱上上海的情书。
从“电影级置景”到菜市场歌舞,还原城市烟火气
无论是否观看过原版电影,当观众走进剧场,看到音乐剧《爱情神话》的舞台,刹那间就能感受到来自上海市井的亲切感与烟火气。
李小姐家逼仄的木楼梯看起来有些年头了,有限的空间里塞满了杂物,老城区居民正是这样“螺蛳壳里做道场”的;二楼房间墙上还贴着小玛雅的儿童画,书架上则摆满了她的课外读物。老白家每个角落同样充满了生活细节,绝大部分物品真实可用,角色仿佛能够拎包入住……作为音乐剧《爱情神话》的监制,导演徐峥在建组日要求的“电影级置景”,最终在舞台上得到完美呈现。
剧组对于细节的苛求,不仅体现在这些观众可能用望远镜都看不真切的小物件上,更在所有建筑物内外墙上费尽了心思。随着灯光模拟的昼夜交替,肌理产生了光影变化,让老房子的生活质感扑面而来。在经验丰富的导演何念的调度下,舞台上的上海小世界里没有大开大合的戏剧冲突,却有着一群普通但个性鲜明的红男绿女,各自抒写着生活的百般滋味。
为真实再现上海城市的烟火气,剧组还将自行车接送、弄堂口扎堆、菜市场唠嗑等“名场面”搬上了舞台。在电影版的基础上,音乐剧《爱情神话》延伸了新的剧情。比如老乌为老白筹办音乐会,经过权衡后推荐了菜市场这一充满创意的选址。在车水马龙的菜场,有些无奈的老白与手捧活鸭子的老乌,还有一群卖菜阿姨共同唱歌跳舞,交织出一首热闹又诙谐的《菜市场》,令人莞尔。
“这个城市有我喜欢的太多东西,我喜欢去溜达菜市场,逛街,去书店,听音乐会,蹦迪或是去咖啡店拗造型。我更喜欢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他们是如此风格迥异却都在非常努力地生活、学习和工作着。”东北人彭飞大学期间就在复兴西路到华山路口一带居住,“这里的每一个街角,每一栋房子甚至每棵树我都记得”。如今能有机会谱写心里关于上海的故事,彭飞很满足。
从爵士乐到踢踏舞,19首新歌彰显海派文化气质
爵士、探戈、流行、摇滚……作曲家彭飞此次为《爱情神话》创作的19首新歌,与上海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浑然天成。而纷繁的舞蹈样态与音乐样态的融合,更是如行云流水般地串联起整部音乐剧的剧情,让观众们大饱眼福与耳福。
“下坡路,下坡路,不赶时间的人才会有好心情;一路上走走停停,搞搞摄影,去欣赏人生最美的风景。”电影中李小姐一句“下坡路能不顺嘛”的吐槽,被改编成了一首诙谐踢踏舞风格的《下坡路》。“虽然生活很苦,但我希望传递给大家乐观的心态。”彭飞表示,他与作词肖诗瑶、凌豪佳常常促膝长谈,在创作上互相推进与成就,为《爱情神话》写下不少轻快甚至戏谑的歌曲,表达了中年人生活中的情趣和对未来的期许。
正是由于《爱情神话》的男主人公是40多岁的文艺男中年,作品讲述的又是上海人家长里短的故事,因此主创没有赋予男女主角非常华丽或高亢的独唱唱段,而是另辟蹊径,致力于把音乐叙事的结构和节奏打磨得更好一些。很多观众则对剧中的爵士乐元素印象深刻。“爵士乐算是上海现代音乐的一个本地特色,如果我们能用《爱情神话》把爵士乐继承下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儿。”彭飞介绍,除了贯穿始终的爵士乐外,音乐剧也加入了一些流行歌曲元素,以及上世纪60年代早期摇滚乐、阿根廷探戈以及古巴舞曲的元素,变幻和流动的多样音符,展现着海派文化的魅力。
“剧粉回来了”,业界人士发现,与近年来不少奔着明星卡司(主演阵容)而来的粉丝群体不同,这次《爱情神话》在容纳近2000人的大剧场三小时欢声笑语不断,真正做到了让“路人粉”也能看得开心和尽兴。“作品有望未来在上海的品牌剧场驻演,我们也会根据复排导演的要求,进一步调整细节,精益求精。”彭飞等主创考虑得更认真、更长远。
作者:姜方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