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合作,著名作家孙甘露就带来了不久前摘得第11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我平日喜欢看话剧,也喜欢在安福路上逛逛,这次自己的作品被搬上舞台,非常期待。”孙甘露表示。
今天,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正式发布“方寸得象·象外生意”2024年演出季,话剧《千里江山图》主创首度亮相,导演王晓鹰与编剧赵潋抢先与记者分享了幕后的创作故事,透露他们如何从作者波澜不惊的语言中勾陈出上世纪30年代上海滩风起云涌的历史事件,作品计划明年3月首演。而根据最新统计,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今年全年创作剧目为40部,演出总场次预计达到850余场。
编导走出“舒适圈”,以留白还原壮阔
孙甘露与王晓鹰已是20多年的老友,此次二人因为《千里江山图》相聚,却没有太多关于作品的交流。孙甘露谦虚地自称“隔行如隔山”,从作品确定改编的那天起,他就对导演和编剧直言“如何改动是你们的自由。”而在王晓鹰看来,走进原著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莫过于阅读。“去读《千里江山图》语言的特点,读人物和情感的特点,再试着将这些转化成戏剧表达。”他对记者说道。
在与王晓鹰和赵潋的交谈中,二人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原著中冷静克制的描写。大开大合的铺排、强烈的视听冲击、浓郁的诗意,这般的舞台剧是王晓鹰的拿手好戏。但《千里江山图》的阅读体验却让他考虑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书里的语言是平实的,人物是留白的,它通过日常的生活来掩盖其中一些惊心动魄的事件。”据王晓鹰介绍,话剧的剧本近期才改定,他也正在思考如何以更贴合原著的方式打造这部新作,“争取最大限度地囊括小说中关于人物、情感的信息。”
《千里江山图》出版后,赵潋是第一批读者,“我拿到书后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毛遂自荐担任了编剧。”出于职业习惯,她在阅读时脑海中就浮现了几场完整的戏。但创作过程却并不因此轻松,完成第一稿剧本,赵潋花费了一个月,而紧随其后的便是推翻重来,又是20天的时间,“书中许多文学描述和旁白,很难直接用传统的编剧方式搬上舞台。”几番讨论后,她与导演最终敲定——演一个在舞台上“读”《千里江山图》的过程。赵潋向记者剧透,话剧将采用套层结构,演员们时而在读小说,时而进入到小说的空间中,以角色的身份来演绎故事,“这跟我以前写过的所有剧本形式都不一样。”
打开的剧场,营造会呼吸的空间
在今天的发布中,与《千里江山图》一同亮相的还有《清明上河图密码》《西游》《朱莉小姐》《苍穹》《父亲》《生之代价》《循火,金莲说》等作品。据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监制田水介绍,高频率的创排与演出节奏将延续到明年,2024年预计排演剧目45部。多维度、广视野依然是上话的演出宗旨,继《万尼亚舅舅》《太太学堂》《玻璃动物园》等作品后,“经典戏剧·上话重绎”板块将目光投向北欧,携手瑞典国宝级导演海尔达·海尔维格改编瑞典戏剧大师斯特林堡的经典剧作《朱莉小姐》,为观众呈现一场难以预料的舞会。
在上海大力发展“文旅融合”的当下,看戏的体验愈发丰富多元。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所处的安福路是申城人气最旺的街区之一,在排戏、提供观演场所之外,上话也在思考如何因地制宜,打造开放式剧场。目前,话剧大厦向观众开放了四层公共空间:大厦的一楼和二楼沿街层面全部打通;观众还可以自由出入二楼的“剧院魅饮”咖啡厅,一边欣赏安福路沿街绿树成荫的街道,一边品尝为剧目定制的特调饮品;三楼专设的“戏剧空间站”“小小戏剧家”会根据不同的剧目特色,举办各类剧场交流活动;在六楼小剧场外,观众可以在等待时间里参观《百年戏剧展》,了解上海话剧的历史。
“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视角的剧场服务,上话致力于打造一座真正充满艺术体验的感官剧场,从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全面渗透,全方位探索剧场的艺术可能性。”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张惠庆表示,“希望这里成为一个有呼吸、有生命、有记忆的城市公共空间,令人和艺术之间发生更多联结,为市民的生活方式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助推上海的文化事业、创意产业再向前走一步。”
作者:王筱丽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