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被爱心打动”奚美娟《独坐》分享会在思南文学之家举办。奚美娟,陈思和教授、杨扬教授、作家潘向黎等嘉宾出席。《独坐》是奚美娟首部随笔集,她以温婉的文笔书写她的成长经历、阅读生活、创作心得,以及家人和所遇见的长辈。书中充溢着从生活中所获取的力量,也展示了她的表演艺术观。
在谈起《独坐》这本书的写作冲动时,奚美娟表示自己这代人的成长经历是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这40多年的过程,这种独特的背景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与国家、社会的变化“有一种共情,步伐是一致的”,因此她想把社会变革对当时一个年亲人造成的思想冲击的变化写下来。尽管平时书写生活、积累生活,是为了塑造艺术人物积累素材,但奚美娟表示在自己与改革开放共同成长的过程中,确实有很多触动人心的事情。
奚美娟
奚美娟在进入上戏表演系学习后,读书的轨迹有了纹路肌理:一类是表演专业书籍,从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回到理论;另一类是她喜欢的小说。奚美娟一直清醒地意识到,一个从事表演专业的人,最好不要放弃对文学创作的关注,尤其是优秀作家的作品。如今的奚美娟强调自己是个“业余写作者”——正因为没有命题作文的压力和负担,所以自己每一次写作都是有感而发:“心里有一种激情,那么我可能会把它落实在文字上,可能跟我们表演专业也有关系。”
陈思和
如果说一个演员尚可在年轻时靠美貌和青春,闪耀一时;那么唯有时间,能对演员的艺术生命力作出筛选和淘洗,而奚美娟其实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奠定了自己艺术人生的基调。小时候的的奚美娟,与其他爱文学的年轻人一样会期盼着每个月《十月》等杂志期刊的到来,当时有很多比她年长一些的作家正处于创作的迸发期,他们的作品对她的文学之路产生了很大影响。而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也接着奚美娟的话题,谈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创作的环境氛围里,上一代作家指引年轻一代的作家,激发起他们内心的文学之火:“正是这样的的薪火相传,两代文学人互相扶持、互相启发,在传承中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的文学视野。”
杨扬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杨扬在看过《独坐》后,就向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们建议,让学生买来看看,因为对学生们理解表演、理解优秀演员成长的心路历程都很大有帮助。对于文学与表演的关系,杨扬认为,如果能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对从事戏剧表演的演员对他的艺术的整个深入的思考是有帮助的:“因为脑子里想的过程是乱的,但用文字表述一个准确概念,需要更清晰深入的思考过程。”
潘向黎
上海作协专业作家潘向黎回忆起曾经看奚美娟表演时的感受“有一种醍醐灌顶感觉”,尤其是听到奚美娟的台词后就像“芳香的酥油从头上浇下来,覆盖全身,觉得很震撼。”作为奚美娟的“追星粉”,潘向黎认为奚美娟除了公认的温婉、低调、好修养之外,还有非常坚实的特质——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对自己想做的事情会非常投入。
奚美娟在《独坐》中写道:阅读的过程,从一开始的“围坐”渐渐变成“独坐”的时候,你也许已经能够在那书本知识的五彩斑斓里遨游了,或许可以“重塑”自我。有读者认为,这本书是一种经过了时间沉淀、人生历练的丰厚的美,是艺术滋养的产物。
作者:卫中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