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的上海书展现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与巴金故居副馆长周立民,共同出席《<申报·自由谈>杂文选(1932—1935)》增订本(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发布会,为广大读者带来一场深刻的历史考察与文学解读。
创刊于1872年的《申报》,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发行时间最长且影响最广的中文报纸,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成为了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中文第一报”。
其中的副刊《自由谈》更是引人注目,尤其在黎烈文主编时期,刊登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作家的大量文章,成为争取民主自由的讲坛和进步力量的重要阵地,实际上围绕着《自由谈》,形成了一个以“左翼”文化力量为核心的爱国民主的文化统一战线。由于“兼容并包”,《自由谈》上文潮澎湃,百家争鸣,思想十分活跃。
《自由谈》有前所未有的壮观作家群。《自由谈》上的作家,有鲁迅、茅盾、胡风、廖沫沙、阿英、陈望道、楼适夷、唐弢、徐懋庸、瞿秋白、周楞伽、陈子展、曹聚仁、赵家璧、施蛰存、韩侍桁、林微音、章克标、沈从文、林语堂、郁达夫、叶圣陶、郑振铎等等。几乎所有20世纪的文化名家纷纷登台,频频亮相,他们前见古人,后启来才,登高号呼,擎旗前引,文采斑斓,思潮汹涌,文风各异的作家们使《自由谈》成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百花园,其杂文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大。
《申报·自由谈》上的杂文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股潮流,因其犀利的笔触和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力而成为那个时代的记录者。其上数次文坛论争,镜照了时局的风云变幻,例如鲁迅与廖沫沙同是《自由谈》作者,两人观点交锋,几次争论得不可开交,充分凸显了《申报·自由谈》杂文的文学及历史价值。
汇聚杂文珍品
作为如鲁迅所说的“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的《自由谈》,其杂文一直广受关注。1932年黎烈文接编后,“革新《自由谈》并且积极提倡杂感随笔”,如《幕前致辞》中写到:“我们以后在这‘台’上表演一些什么,虽然在节目方面,不能预先一一的报告出来,而我们对于进步和近代化的立足点,却是要牢牢站定的,即便是一些插科打诨,一些装腔作势,我们也不敢随便应付。”
《自由谈》留下一方难得的舆论空间,真正做到“兼容并包”,团结了很多的作家,发表的作品包罗万象,可以说是“五四”以来编得相当热闹、相当活泼的一个,一时之间,杂文珍品在《自由谈》涌现,影响空前。
这一时期的杂文承载了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声音和思想。从1932年到1935年的一段时光,正是中国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政治、文化、社会风貌都在迅速演变。在这个背景下,《自由谈》杂文成为了时代的倾听者,它记录了许多文化名流的思想和观点,例如“京派”与“海派”的争论,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在这个时代的巨变和思潮中,这些杂文以其独特笔触和深刻洞察,成为了反映社会风貌和呼应时代声音的珍贵见证。阅读这些杂文珍品,让我们洞悉当时的文化思想和历史脉络。
增订本亮点多多
《<申报·自由谈>杂文选(1932—1935)》选取的杂文,可谓副刊最辉煌时期最有代表性的。1987年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初版,唐弢先生主编,青年陈子善与王锡荣“勾检校读,用力甚劬”,在唐先生指导下完成编选。“除了重视公认的名家名篇,也努力挖掘一些思想和艺术水平较高又不大为人知晓的佳作”,“鉴于《自由谈》本身就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刊物,对政治态度不同、艺术风格各异的作家及作品,也给予适当的注意”。
增订本保留经典杂文,新考订出了笔名后隐藏的作者,查实真名者,在笔名之后注明。还增加了二篇附录和一篇跋文,讲了初版与增订本背后的故事,附录之一是编者陈子善提供的与“唐弢先生关于《<申报·自由谈>杂文选》的通信”,信札的补入更为这部选集增添了珍贵内涵。新增内容重述文集的历史背景、鲁迅等名家杂文的影响,以及唐弢的思想传承。这些补充内容将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视角,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真切纪念一段历史
2022年是《申报》创刊150周年,本书是“纪念《申报》创刊150周年系列丛书”的第一本,经黄显功帮助,2022年启动增订《<申报·自由谈>杂文选(1932—1935)》工作,无疑凸显了对这段历史的特殊纪念意义。而2023年是杰出文学家唐弢诞辰110周年,唐先生既是《自由谈》的作者也是本书编者,今年出版更为这个纪念项目增添了历史情感。
借这本杂文选集回望历史,看当年鲁迅、茅盾、郁达夫等文学巨匠在《申报》的“自由台”上,勇敢地表达着自己的声音。那个严酷的时代,他们面对压制和困难,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用文字抒发思想,争取自由。他们的文章如一支支清泉,润物无声地滋润着社会的土壤,鼓舞着无数追求自由的心灵。这段历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一页,也是对这部选集深入探讨的坚实基础。
在这份选集中,我们看到了这些文学巨匠的笔下思想的火花,在他们的杂文中,思想碰撞、社会观察、文化反思得以充分展现。这些杂文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纷争,更成为了后人理解历史和文化的窗口。通过对这部选集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感知他们的追求和反思,也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文学流派的来龙去脉。
此次《<申报·自由谈>杂文选(1932—1935)》增订本出版,不仅仅是文字的再现,更是对《申报》历史和中国文学的回顾,以及对前辈文化巨匠的致敬,对这段历史进行真切的纪念。
本书修订时,辗转联系上廖沫沙先生的后人陈小云女史,廖沫沙先生是《自由谈》的作者之一,1987版题签是他笔墨,陈小云女史与唐弢熟识,她回忆当时唐弢到家中做客的趣事,为这段历史更添生动注脚。
对谈:解读与研究
发布会上,陈子善和周立民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为我们揭示选集中不为人知的故事和历史线索,还旁及当今学界研究。
陈子善是本书增订出版的关键人物,凭借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学史料研究的深入了解,分享了他对这部选集的独到解读,揭示杂文作者的隐衷。比如对话提到,在鲁迅等作家的参与下,《自由谈》形成了其最辉煌的时期,杂文成为历史记忆中的重要一章,引导读者以更多维度观察历史,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交汇。
周立民以读者身份切入,结合自身读书经历,论证了选本对普通读者和学者都有重要价值。他谦称自己是这本书的受惠者,这本选集帮助过他学生时代的论文写作。因着图书风格简洁大方且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周立民以“纪念碑”来比喻这本选集。他以自己对巴金及其文化影响的独特见解,着眼现实,将杂文选集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肯定文字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创新,认为杂文在当今依然具有非凡的意义,提出杂文选“既是纪念碑也是警示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敢于讲真话的杂文作品的时代价值。(栾鑫)
作者:栾 鑫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