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居家求学(二十四)
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从上古三代写到辛亥革命,是一部提纲挈领的中国通史。我以前读的通史,是范文澜、翦伯赞主编的,对历史分期、农民战争、帝王作为等问题,已形成标准答案。再读《国史大纲》,在钱先生的史识方面停留——《国史大纲》是需要读者再去读书思考来补课的。
详细谈论钱著,不是一篇短小的文章能承担的,我只想谈谈钱著扉页一页文字,就是“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在所有的出版物中,著者对读者提阅读前的要求,除了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要求外,几乎看不到像钱先生这样的要求。
我分别体会钱先生的“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了解本国历史,按钱先生的看法,先假定读者是有知识且在水平线以上,也就是具备阅读能力。具备阅读能力而不了解本国历史,那你具备的只是一般的知识,不是特殊的知识;特殊的知识,应是通过你掌握的文化知识,学习了解你生存的国家的历史。假定你有知识而不了解本国历史,那你掌握的只是工具,还不够一国国民的资格。
《国史大纲》开宗明义,是给有知识的人讲的。在钱先生生活的时代,中国还是农业大国,文盲率高,老百姓对本国历史的了解是通过戏剧、说书,并代代相传的。在没文化知识的老百姓头脑里,本国历史是戏剧化、神话化、传说化,真真假假的历史。钱先生设置一个前提,排除了文盲对历史的了解,专指有知识且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读本国历史,要带着感情读,这种感情要有温度,不是冷眼观察。有感情,必然有敬意,也就是说,五千年的文明史,如果不能让你肃然起敬,那就不必读,读了也进不了你的心,等于了解的是別国的历史知识,你学到的只是工具理性。钱先生的读史要求,第一条是假定你有知识,第二条是要求你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心肝的、活的国民。如果读者是个冷血动物,则不在此论列之内。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历史虚无主义,由来已久。近代以来,第一批留学生归国,中西比较,觉得自己的国家事事不如人,故有激烈或温和的批评。胡适先生写《留学归来》《差不多先生传》等随笔,就是代表。但是,那一代人的批评,还不是虚无主义;批评,是为了祖国变得更好,这个好的标准,就是他们看到的西方文明。五四一代人激烈批判传统,源于对本国的爱、温情和敬意。不过,前辈的激烈,助长了后来的虚无主义,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今天,有人把现实中的问题归于传统的因袭,是认知的偏差。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那时就有智者指出,不要把脏水和婴儿都一起倒掉。既不是历史虚无主义,又不能盲目自大,是钱先生的第二句话。因为,至今还有一些可爱的先生,把本国的一切都看成世界第一,唯我独尊,其口吻都是乾隆皇帝对英使者的学舌,即天朝应有尽有,不假外求。说周易已产生科学的宇宙观,墨子已在思考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已不是今天的话题了。钱先生警告读者,不要从读历史而变成狭隘的民族主义。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民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国家自身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疑是一种变相的民族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钱先生最后一个“信念”是说,国民具备准确的历史知识和正确的历史观念后,国家才能在正确的道路发展。《国史大纲》成书于1939年,中国人民正在抗击日本侵略者。对于一个历史学家来说,忧时伤国,回顾五千年国史,笔下恒有寄托:中国不能败,不能变成外国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中国应该是统一的、独立的国家。钱先生在战时著国史,是文化抗战,是在课堂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读《国史大纲》,主要看钱先生的史识。比如,他说戊戌变法是辛亥革命的准备,肯定变法先驱对辛亥革命的贡献,就能启发近代史的研究者。他上历史课,当年在老北大就很叫座,听过他课的如杨向奎等有回忆文章。他是史学家,当代大儒,其学博大精深,真正使人高山仰止。
余生也晚,无缘亲听先生的课,然而,读其书,想其人,私淑先生,为时不晚。有时间,我还想和朋友交流我早年读《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的心得体会。
>>作者简介:
卫建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审,著有散文随笔集《寻找丹枫阁》《陈谷集》等。
作者:卫建民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