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红楼小人物》
田崇雪 著
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细品红楼小人物》围绕19位边缘人物,以“小”人物视角观红楼世界,映射自身情感经历及个体命运,娓娓道来,足见真章,还整部《红楼梦》以诗之气质、情之真挚、灵之感悟,气韵生动而贯穿始终,是一本难得的另辟蹊径的红学佳作。
>>内文选读:
林如海:飞红万点愁如海
在至爱亲人相继离去的当口,在林如海心目中,林黛玉成了他仅剩的担心、唯一的牵挂,他怎么可能不为她操碎了心?没妈的孩子像棵草,无关穷富,越是大家,越是不能忽视孩子的教养,而母亲之于儿女的教养,这一角色是其他任何人所无法替代的,那些从小失去母亲教养的儿女鲜有健全的人格就是明证。
是的,林如海有一百个理由不把林黛玉送走。他多金,完全可以聘请更多的保姆、西宾,让林黛玉接受更好的看护、教育;即便是没有了母亲,毕竟还有父亲,对林黛玉来说,归宿和依赖依然存在。林如海公务再繁忙,案牍劳形之后回到家中,毕竟还能看到女儿的乖巧可爱,何尝不是一种抚慰?天伦之乐依然存在!他有什么理由非得选择别离呢?
也许,我们能考虑到的,林如海都考虑到了。然而,我们没有考虑到的,林如海也考虑到了。那就是上文我们所提到的:林如海可能时时处在危险之中,原因在于其职责所系。他如果贪,在贪得不离谱的情况下,信任他的朝廷兴许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同僚不放过他,尤其是政敌不放过他;他如果廉,不要说在一个大染缸、大酱缸里的同僚不放过他,甚至连信任他的皇帝也未必放得过他。“用贪官、杀贪官”早已是专制威权时代的政治平衡术、游戏潜规则。踏入专制官场,就意味着你要别无选择地在这些潜规则的条目后面默默地选择了画个勾;投身于专制官场,就不得不首先纳下投名状:你不首先把自己染黑,同僚如何敢与你为伍?朝廷怎么能放心用你?所谓“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并非只是一句民谣。
所以,为缓解其后顾之忧,林如海不得不把林黛玉托孤于尚处于安全期的贾家。
是的,选择让林黛玉留下来,父女相依为命当然可以:穷日子、富日子,只要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才是真幸福,即便是死也要死在一起,这当然是一种选择,是一种幸福观,但是残缺的家庭、姬妾的争宠、残酷的政治斗争让林如海忧心如焚:能保全一个是一个吧。这才有了父女的洒泪而别,才有了林如海托孤般的沉痛:“汝父年已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扶持。今去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正好减我内顾之忧,如何不去。”每每读此,都不免泪目。所谓“年已半百”,也不过五十多岁,按照大清官员致仕的年龄、待遇等诸多规定,五十多岁的年龄远未退休,纵然是退休之后,自身待遇、子女待遇也还是比较丰厚的。但在林如海那里,“年已半百”四字似有千钧之重,其忧患之深可想而知。“再无续室之意”首先让我们想到的当然是忠贞,忠于先妻贾敏,但又何尝不是一种心灰意冷、消极躺平?何尝不是一种人生如梦、已知天命?超脱与忧患并存。“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扶持,今去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正好减我内顾之忧,如何不去。”虽然出发点是“减我内顾之忧”,但却处处为女儿着想: 年幼!多病!无娘!无姊妹!倘若不去?又将如何?是劝!是勉!是一颗慈父的忧患之心!
林如海愿意送出,也得贾母愿意收留才行。因此,一送一接之间,林如海与贾母之间应该是达成了一种默契,或者干脆说是达成了一种没有落墨的“君子协定”。这里边除了林黛玉的抚育、教养,林家部分家产的转移、抚养费补偿外,还应该有一种更为远见的设想,那就是林黛玉的终身大事问题。正好,贾家有个表哥贾宝玉,姑表亲、辈辈亲是那一时代比较理想的婚姻模式。倘若没有这种“默契”,也就不可能有王熙凤明目张胆地公然打趣林黛玉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更不可能有在得知林如海病故之后,王熙凤公然的不悲反喜,“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所谓“住长”并非明面上的意思,实指“长期住下”,是“婚配”的另一种说辞。至于后来宝、黛之间并没有像林如海与贾母所达成的“默契”那样的“剧本”而出演,实在是计划不如变化,贾母临时修改了剧本。一来林如海早丧,二来林黛玉多病,三来贾家的颓势的确需要一场更加强悍的政治联姻来中兴家道,所以,宝、黛之间的“君子协定”只能暂且搁置,或者说修改,贾宝玉的婚姻对象必须首先是基于家世的利益,因此不得不食言毁约、再作他计。薛、贾结为秦晋之好的消息,当然也就成了林黛玉的催命符。郁郁而终、溘然长逝的林黛玉,只好追随林如海逝去的身影,林家从此绝户,真真应了葬花词中“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句子。
林黛玉托孤于贾家的事实证明: 贾母对林黛玉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在亲情的基础上也没有爽约,但对林黛玉的终身大事上却并没有践约。
林如海之于林黛玉来说,牵肠挂肚,抚孤托孤,离合皆愁。
林黛玉之于林如海来说,身影模糊,再无依傍,伶仃孤苦。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这是宋人秦观的一首《千秋岁·水边沙外》。从林如海的名讳联想到其典故来历,应该就是这首《千秋岁》中的“飞红万点愁如海”,一点都不亚于李后主的那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的,对林如海来说,的确是离合皆愁。但是上文我们说过来,分析林如海不能只着眼于其为林黛玉的父亲、背景、背影,更应该着眼于整个专制威权时代官场宦海的荣辱规律。
如果说甄家一段小荣辱是贾家一段大荣辱的预演,那么,林家一场小灭门又何尝不是贾家一场大抄家的预演呢?
专制威权之下,宠辱皆惊、廉贪皆恐、离合皆愁,没有谁是安全的,没有谁是超脱的,没有谁是自由的。
作者:田崇雪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