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金秋,耄耋之年的海派艺术名家杨正新与王劼音于“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首展上以双人双展厅的独特形式同台打擂,曾引起一番轰动。一年之后,这个系列展览再度于刘海粟美术馆开启海派艺术的巅峰对决。这一次,是张雷平与何曦。他们一位擅长狂放的大写意,一位精于细腻的工笔,有着彼此迥异的个人艺术风格,却又都早已声名在外,且仍在不断翻越属于自己的艺术山丘,敢于拓展出有别于以往的别样艺术风景。
为何这一系列展览引人高度关注并予人极大惊喜?这是因为,它对于推动上海文艺创作创新突破、勇攀高峰,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艺术家个展,或许是各大城市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展览类型。很多时候,这类展览由艺术家本人主导,无非回顾个人创作历程,列举既往艺术成就,甚至“自吹自擂”,无论之于大众还是城市,都刷不出多少存在感。
而作为双人个展的“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则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发挥高校美育教育优势协同刘海粟美术馆策划,以策展团队主导,对艺术家的入选标准以及参展作品无不提出更“严苛”的要求——全部参展作品不仅必须专为展览而全新创作,还需要颠覆或突破自己以往的风格。诚如展览出品策展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石墨所言:“上海不缺优秀的海派艺术家,如果仅仅是让他们拿以往的代表作品作一番新的展示,那么对于这场系列展而言意义不大。”甚至于,他认为入选艺术家的名气,并不是这一系列展最先考虑的标准,作品才是第一位。换而言之,名气再大的艺术家,如果拿不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作,也不具备参展资格。
如此挑剔的展览,是在呼唤一种勇于创新的艺术创作风气。我们也确实看到,此次展出的总计52幅(组)画作,均为艺术家今年创作、且颠覆了自己以往代表性风格技法的新作。艺术创作容易陷入一种创作惯性,尤当艺术家已经通过某种独创的艺术范式或语言,或取得声名的“加持”,或占据市场的“山头”。而时代真正需要的艺术作品,不简单重复自我,也不盲目迎合市场,是真正具有学术价值、未来可以被博物馆收藏的。纵观艺术史,很多艺术名家在创作上都彰显出一种不断突破的自驱力。例如,齐白石“衰年变法”,开创红花绿叶式大写意花鸟画;黄宾虹变身“黑宾虹”,形成黑密厚重、黑里透亮的艺术特色,是80岁以后的事了;毕加索艺术风格的转折更是贯穿一生,从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直至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
值得一提的是,创新,其实亦为海派艺术的重要基因。随上海开埠一路走来的海上画派,在海纳百川中尽显文化的包容与厚度。这一流派很难归纳出某种固定的风格,众多海派画家各有所长,灵苗自探,像是任伯年以雅俗共赏形成独特的都市图式,吴昌硕探索以金石入画开创豪放磅礴的“缶门风”,林风眠把中西艺术融为“彩色的诗”。今天,这种创新的基因应当发扬光大,同时成为一个时代艺术生命力的体现。
我们期待以“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为契机,激发出海派艺术家充满智慧的碰撞与富于张力的转向,最终将海派艺术引领至新时代更广阔的舞台。
作者:范昕
编辑:范昕
策划:邵岭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