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个“融”字,进一步夯实了上海“扫黄打非”基层基础,共建、共治、共享的“扫黄打非”工作新格局得到有效巩固和开拓。
依托社区治理和平安建设平台融合,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扫黄打非”工作网已覆盖到村楼组、企业、校园、宗教场所和商圈等重要场所,“扫黄打非”的触角延伸到了最前沿。在上海市嘉定区江桥镇,“扫黄打非”专项行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护苗行动深度融合,群众对“扫黄打非”行动的知晓率、参与率不断扩大。
融入多平台 密织工作网
2020年,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基层“扫黄打非”工作与相关平台有效结合融入的实施方案》,完成“扫黄打非”工作多平台全融合。
融合精神文明建设平台:将“扫黄打非”行政处罚黑名单作为各类文明创建评选活动标准之一,剔除不良信息记录个体,树立真正的先进典型,推动“扫黄打非”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双项同步发展。
融合基层综治工作平台:将“扫黄打非”工作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依靠“雪亮工程”24小时技术监管手段,形成“日常巡查+随机巡查+定时巡查”三巡查工作机制,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
融合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融媒体宣传平台:依托百姓舞台、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推进“扫黄打非”工作,积极发挥融媒体中心作用,充分利用双微、抖音等新媒体为载体,正确引导群众,拒绝文化垃圾。
通过借大势、用平台、善融入,青村镇“扫黄打非”找准了工作的切入点,实现了“扫黄打非”进基层常态长效。目前,全镇域335个网格有党群指导员、城市管理员、各类志愿者5000余名,建立起“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定其职、人负其责”的队伍机制,构筑起意识形态领域的坚固堡垒。
破圈宣教 鲜活有氛围
线下,村民们亲手制作“扫黄打非”竹编、剪纸、串珠;线上,在微信公众号上添加“扫黄打非”专栏,搭建“熟人社会”,有线索随时随地上报,从“扫黄打非”的旁观者、局外人逐渐成为参与者和共建者。这些都是上海近年来“扫黄打非”基层站点工作开展的生动情景。
突破传统宣传模式,用新时代的传播方式,发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不仅有效推动了“扫黄打非”工作影响力不断提高,更激发了基层站点的能动性主动性,工作面貌和状态得到进一步改观。在嘉定区江桥镇,基层网点创设“扫黄打非特色实践站”,联动“我嘉”窑房、八分园·中国百年搪瓷展览馆、秦古美术馆、“我嘉”书房等文化点位特色资源,形成“行走江桥·清风雅韵”——“扫黄打非”实践体验特色路线,让“扫黄打非”知识在文化参观、实践体验中潜移默化。
在宝山区月浦镇聚源桥村,每年一度的“花艺节”也是一次难得破圈宣传的契机。村“扫黄打非”志愿者将“侵权盗版行为”、“非法出版物”等“扫黄打非”的知识内容,充分渗透到“花艺节”的每一个角落。游客们通过在任务点打卡答题,潜移默化地学习了不少“扫黄打非”知识,同时也让他们对“扫黄打非”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
把律师和行政执法人员请进门,同样也是聚源桥村“扫黄打非”工作站的一大特色。聚源桥村聘用法律顾问和邀请区“扫黄打非”工作办公室专家,定期开展普法及“扫黄打非”知识讲座。截至2022年,已连续5年为本村未成年人组织开展国家安全知识讲座,列举“打黄扫非”的典型案件,运用“以案释法”的讲解方式,向孩子们提出学习掌握基本法律知识的倡议,让枯燥的法律知识变得鲜活生动。
金山区廊下镇山塘村既是一个自然村又是一个旅游景区,商业气息非常浓厚,每年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游客超180万人次,人流量非常大。山塘村“扫黄打非”工作站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明月山塘”游客接待中心开设“扫黄打非”宣传专栏,公布举报电话,在游客经过的地段布置宣传“扫黄打非”和保护未成年人的地插100个并组织两地商户签订商户公约,进一步规范经营秩序。同时充分利用在沪浙山塘年货节、乡村“村晚”等活动中加强宣传力度,今年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
作者:宣晶
编辑:王筱丽
图片来源:上海扫黄打非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