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也会漂移?看作者如何创新延长语言意义链条,丰富语言解读维度,使读者对汉字的认识耳目一新;寓言、童话、超短篇小说穿插其中,充满诗意的散文语言娓娓道来,阅读趣味极强,阅读体验丰富;而与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主席的直接对话,可满足中国读者对诺奖的好奇心,激发中国文学青年的创作积极性。
这本书里有一个“批评即创作”的信条,涌动着一种语言艺术漂移迁流的诗-蕴能量,以期文辞藻绘出尘,向“以诗证诗”的诗话传统致敬。
《语言的艺术》
李 森 著
商务印书馆出版
>>内文选读:
一切艺术的可阐释性都包含在其语言结构中,而不在语言结构之外。存在着脱离艺术语言的阐释,但那是非艺术阐释。非艺术阐释之大行其道,已经使艺术阐释全面沦落。
概念或观念阐释总是脱离艺术语言的阐释而自成系统,这种阐释或是哲学式的,或是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的,等等。非艺术阐释或是对艺术的过度阐释,或是语言漂移超越了艺术阐释的某种路径而形成的另外一种阐释。
语言运动的能力或张力,为任何阐释提供了可能性。艺术阐释如果有价值,那就必须为它划定一个界限,这个界限即是贴着艺术语言阐释的界限。
语言漂移说划定艺术阐释和非艺术阐释的界限,是为了证明艺术语言存在的不稳定性,不完全为了证明阐释的无效。然而,艺术阐释的无效性,亦是语言漂移的一种结果。
所谓阐释,当是语言漂移的路径,但不是说艺术需要阐释才能成为艺术。事实上,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犹如一株芬芳出尘的空谷幽兰,它自身的存在已经达到了自足、直观、圆融的境界,它的存在本身无须阐释,因此,它反对阐释。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它有无限多的可阐释性。但必须指出,那种种阐释,是开放的艺术语言自身被灵魂摩擦、砥砺而激活的诗意再生,不是概念或观念对艺术之美的反映。
语言漂移说的方法不仅是对艺术阐释的观照,也是对艺术创作的观照。
作者:李 森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