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视觉中国)
小时候曾在农村生活。那时农民多是自己修建房屋。在安放屋梁时,人们往往会找一些铜钱,缝在一块不大的红布上,挂到屋梁上,永久保存。我一直不太理解这个做法的含义。问他们,往往只是说“这样好”,或者说“自古就是这样做的”。
忽然想起这个场景,是因为近日读到文汇出版社新推出的《货币文化史》。书中提到,考古学家在欧洲很多古代建筑遗迹里,发现了一些被有意安放在建筑里的钱币。有的嵌在墙体里,有的放在墙基或者门槛下。巧的是,也有的被放在木制建筑的横梁上。
这部书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大多数置藏具有高于世俗功能以外的价值,因此有理由认定它们是某种仪式活动的物质痕迹。在建造宗教建筑时,封存货币的仪式会更加隆重。看来,这种以钱币为主体的仪式活动,不分东西方都存在的。
货币是人类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润滑剂”。教科书告诉我们,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这些都是货币的基本功能,也就是经济功能。
但在基本的经济功能之外,货币还有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功能。例如把货币嵌入建筑,显然不是一种经济功能,而是某种古代传承下来的仪式文化。
事实上,在经济之外,货币大显身手的领域还有很多。这套六卷本《货币文化史》为读者展示了人类历史上货币的那些“日用而不知”的功能领域。
这套书集合了国际上钱币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专业领域的40余位权威学者共同编写而成。主编比尔·莫勒(Bill Maurer)是斯坦福大学人类学博士,法律与经济人类学学者,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I)社会科学院院长、人类学和法学教授。他被称为金融人类学的“元老”,曾任美国政治与法律人类学协会主席,创立了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货币技术和金融普惠研究所,研究领域横跨货币、金融、经济、法律与人类学。
本书所说的货币,主要是指铸造的钱币。马克思说过:“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人类在最初使用金银货币时,每次交易都需要进行称重。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后期小亚细亚的吕底亚王国,有了一个革命性的创造,那就是对金属块进行标准化,由发行机构加盖官方印章以保证其重量和纯度。人们不再需要称重,只需计数就可以。于是,人类社会就进入了铸造货币,也就是钱币的时代。
钱币发明出来后,很快就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活跃重要组成部分。打开《货币文化史》,你会发现,钱币不仅履行了经济学家传统上归于货币的所有职能,还承担了广泛而重要的文化功能。
将其他货币形式“做过的事情做得更好”
在钱币诞生之前,人类社会已经使用过很多种交易等价物了。正如本书援引约翰·克罗尔的说法:“铸币并没有做任何其他货币形式过去不曾做的事情,而只是将它们做过的事情做得更好。”
那么,钱币能够做得更好的事情是什么?
从古代欧洲的历史来看,钱币的铸造与国家支出有关。研究人员一致认为,战争费用是那时候的国家支出的重要部分。钱币不仅用于购买军备、支付士兵和雇佣兵的酬劳,还与战争的直接利益相关,比如战利品、赔偿金和贡金等。
历史学家发现,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世界雇佣兵的增长与货币存在有着密切联系。雇佣兵的出现,对传统的兵役制度提出挑战。军人的主要驱动力不再是基于对某一特定城邦的归属和忠诚,而是期待在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生涯中获取丰厚的报酬。铸币方便计量。因而随着雇佣兵的发展,铸币也就有了更广泛的应用。
▲罗马硬币(图源:视觉中国)
古罗马的铸币事业,也是在公元前3世纪罗马向意大利南部进行军事扩张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拥有铸造货币能力的罗马城,无须向私人筹集资金便能建造船只、生产战争物资和满足其他军费开支,为发动意大利境外的战争创造了条件。
除了军费之外,古希腊罗马还有一些重要的支出项目,包括建筑工程和公共竞技,也都需要铸造的货币。
当然,在铸币发展的初期,人们还可以继续使用铸锭或实物支付这些费用。但总的来说,“在军事和政治势力筹措资金时,铸币会起到重要作用,从而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身份认同的象征和政治交流的媒介”
铸造钱币时,人们不可能让钱币光秃秃的,总要在钱币上添加一些图像。图像的意义,不仅仅是权威、真实和价值的保证,还作为身份认同的象征和政治交流的媒介。
希腊古风时期和古典时期,铸币常以某种方式表达城邦身份认同。例如,在雅典铸造的钱币上,正面印有雅典娜的形象,背面是雅典娜的圣鸟猫头鹰,通过刻画这位与城市同名的女神及其象征,宣示了雅典的城市认同。其他地区的钱币上,有的刻画了当地的仙女,还有一些钱币上描绘了当地的英雄和神话传说。这些图案都表明了钱币铸造城市的身份认同。
图案也经历了从神到人的变化。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钱币图案就出现了苏拉、庞培和凯撒这些大人物的政策和理想。在罗马帝国时期,钱币上的图案通常是皇帝。最常见的情况是,正面为皇帝的头像,背面是颂扬帝国的政策、胜利、家族虔敬、公共建筑或者帝国理想的图案。
与西方铸造的钱币上往往有帝王的图像相比,中国古代钱币很少出现帝王头像。
中国人认为,帝王神圣不容亵渎。在铸币上刻画了帝王的图像,就难以保证对帝王尊严的维护。在古罗马,人们就碰到过这个麻烦:在提比略时期,把印有奥古斯都肖像的钱币带到厕所货妓院,被认为是亵渎君主的行为。
这个问题最后如何解决的,不得而知。但大多数中国历史时期使用的铜钱,以天圆地方的哲学意义,配以统治者的年号,完美避开了亵渎的难题。这是中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
那些似曾相识的日常使用场景
关于钱币的日常使用场景,最基本的当然是支付商品和服务费用。说到其它职能,首先是仪式职能。除了前面提到的把钱币放置在建筑物里面,还有一种很普遍的仪式场景,那就是许愿。
很多人喜欢向寺庙里的许愿池扔硬币。有人认为,美国电影《罗马之恋》推动了这个习俗的形成:只要背对罗马的特雷维喷泉,从肩部以上的部位抛一枚硬币到水池里,就有机会实现愿望。在19世纪之前,许愿是通过喝喷泉的水进行的。
但考古学家发现,这种风俗确实是古已有之的。从古罗马的一些遗迹可以知晓,旅行者、信徒和朝圣者会以各种理由将钱币投入水体(泉水、喷泉、湖泊和河流)中。
很多遗址考古发现,人们投掷的不单单是钱币,有时还有其他敬献物和献祭的礼品,其中包括武器、工具、器物、珠宝、个人饰品、崇拜物等。随着时间推移,钱币最终代替了其他物品。
这些钱币的使用场景,显然与经济、交易无关。类似的重要日常使用场景,还有殉葬。
在欧洲,给死者殉葬的钱,被称为“卡戎的奥波勒斯”。卡戎是古希腊神话中带领逝者渡河的冥河河夫。逝者只有渡过冥河才能获得往生,而渡河就要给卡戎买路钱。
西方的考古学家在很多古代墓葬中都发现钱币。在这一点上,我国古代的墓葬中,也经常被发现殉有大量的钱币。例如在近年发掘的海昏侯墓葬中,一次性出土了近十吨的铜钱。
尽管古代世界的墓葬习俗有着显著的时间和地理差异,供逝者死后使用,仍然是人们对墓葬中发现的钱币最广为接受的解释。
小结
《货币文化史》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理念:钱币决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工具,它还是一种交流的媒介。人们通过货币交流的,不仅是价格信息,还有政治信仰、权威、忠诚、欲望和轻蔑。货币也是一种纪念过去的方式,它使人、制度、神灵和祖先之间建立起的关系,超越现在,甚至迈向无限的未来。
因此,这套书不仅仅是一部钱币史、经济史,更是一部文化史,涵盖了从公元前2500年直至今天的世界文化。
全书装帧精美,有三百多幅彩图插画,不仅直观呈现货币在不同时期的视觉表达,更包含历史背景下的其他图像印记。
在结构编排上,这套书也有其独特之处。读者可以按照时代,逐卷阅读。全书分六卷,分别涵盖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时代、帝国时代和现代等六个时期。阅读一卷,可以全面了解某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宗教思想、经济基础、时代事件及它们与货币的互动等内容。
读者也可以按照主题,各卷同步阅读。每一卷都固定包括技术、思想、宗教、生活、艺术、哲学、时代等内容。读者可以选择一项内容,同步阅读各卷的同一章节,则可以深入透视货币的某一指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
货币是人们不可或缺,同时也是挨骂最多的发明。“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只要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莎士比亚这段话,写尽了人类对金钱的痛恨,但另一方面,不也展显了金钱对人类社会的超能作用吗?
——或许,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钱币的另一面了。
(作者:张春贵,清华大学博士,央媒网站评论员、编辑)
《货币文化史Ⅰ:希腊罗马时期钱币的诞生与权力象征》
[美]比尔·莫勒 主编 [德]斯特凡·克姆尼切克 编
侯宇 译 王班班 校译
贝页图书 | 文汇出版社出版
《货币文化史Ⅱ:中世纪黄金的盛宴与贸易兴起》
[美]比尔·莫勒(Bill Maurer) 主编[英] 罗里·奈史密斯(Rory Naismith) 编
王小庆 译
贝页图书 | 文汇出版社出版
作者:张春贵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