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伦理学在当代西方特别是英语世界获得了长足的复兴和发展,对自近代以来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义务论和后果论伦理学形成了挑战。但它也因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缺陷受到了来自义务论与后果论的批评。虽然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家在克服其中一些缺陷和回应其中一些批评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还有一些重大的缺陷和批评很难光凭西方哲学的内部资源加以克服和回应。因此《美德伦理学:从宋明儒的观点看》的目的既不是介绍当代美德伦理学的主要流派、人物和观点,也不是要论证宋明儒学也是一种美德伦理学,而是以二程、朱熹和王阳明的哲学为中心,从宋明儒的角度,对美德伦理学所存在的缺陷和所面临的批评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案和回应,并在此过程中扩展美德伦理学的论域,从而促进美德伦理学的发展。
本书取名《美德伦理学:从宋明儒的观点看》是有意的,这表明美德伦理学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可以从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观点去看,从休谟主义的观点去看,也可以从儒学,特别是宋明儒的观点去看,美德伦理学不是美德伦理学的哪个特殊的历史形态的特权。随着美德伦理学在西方世界的复兴,学者们也纷纷从自己的传统中挖掘美德伦理学的资源,从美德伦理学的角度看儒家哲学的中英文著作可谓汗牛充栋。
《美德伦理学:从宋明儒的观点看》
黄勇 著
商务印书馆出版
内文选摘
本章围绕对美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批评,即美德伦理具有自我中心的倾向,论证朱熹的儒家美德伦理学可以避免这样的批评。这个批评可以分三个层面加以回答。
在第一个层面上,虽然美德伦理学要求行动主体关心自己的美德,因而具有自我中心的表象,但美德之所以是美德,特别是涉及他人的美德,是因为具有美德的人总是自然地、心甘情愿地、恰当地关心他人的利益。在这种意义上,具有美德的人根本不是自我中心的人。在这一点上,虽然亚里士多德传统的美德伦理学同朱熹的儒家伦理学基本一致,但由于前者还强调美德在日常的意义上(即在外在的和物质的意义上)对美德的拥有者有利,我认为朱熹的儒家回答更直接、更清楚。
不过,对美德伦理学之自我中心的批评还有第二个层面:虽然具有美德的人也关心他人,但他只关心他人外在的物质的利益,而他在关心自己时,却关心自己的内在的美德。由于他知道美德比外在的幸福更重要,具有美德的人便具有自我中心的倾向。关于这样一种批评,亚里士多德主义传统的美德伦理学没有办法做出恰当的回应,因为这个伦理传统中的具有美德的人正是其批评者所描述的那种人。但朱熹所呈现的儒家的美德伦理学则完全可以避免这种自我中心的指责,因为在儒家传统中的有德者在关心他人利益时,不仅关心其外在的利益,也关心其内在的品德。
对美德伦理学之自我中心的批评的第三个层面更根本。这种批评认为,虽然有德者确实会关心他人,包括关心他人的外在福祉和他人的内在福祉,而且是为他人之故而不是为自己之故而关心他人,但这个有德者在这样做时最后还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德者,因此在基础的层面上是个自我陶醉的利己主义者。当代西方的一些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在回应这样的批评时过于强调有德者的利他特征,结果陷入了在基础层面上的自我消除的利他主义。朱熹对此有两个回应,第一个回应是表明,有德者的利己性和利他性各有其自身价值而又相互有工具价值,它们是有德者同一个行动的两个不同方面;第二个回应是要表明,在有德者多达到的万物一体的境界里,己与他不再是两个独立的存在物。第一个回应表明,有德者在相同的意义上既是一个利己主义者又是一个利他主义者,而第二个回应则表明,实际上,问有德者在基础的意义上是一个利己主义者还是一个利他主义者实际上是一个伪问题。
——摘自《美德伦理学:从宋明儒的观点看》第四章 “美德伦理的自我中心问题:朱熹的回答”
作者:黄 勇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