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见证南昌城半个世纪的变迁
你熟悉自己生活的城市吗?我们对于生活的城市,常常会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所熟悉的不过囿于狭窄的空间,可能是城市太大了,更多的还是因为对于它的过去的无知。随着城市节奏的加快,我们也在逐渐丧失对于城市风物进行探索的耐心。南昌本土作家程维将个人生命的成长和一座城市的变化,赋以生动的细节,美妙而忧郁,灿烂而克制,捕捉了南昌的流年碎影,从历史与人性的深处,回顾了南昌这座城市半个多世纪变迁的沧桑岁月。
《南昌记》不乏诗人兼小说家对亲友人物命运的记叙探索,也有对城市风物的冷静观察,以独特的视角书写城市记忆;出自作家本人之手的多幅摄影作品,以光影呈现印在城市肌理上的痕迹,静谧中隐含着喧响,怀旧中蕴含着温馨,与作家的文字相互呼应,构成了更具张力、更加丰富的释读空间。
《南昌记》
程 维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摘:
城市的步伐似乎是用推土机推进的,轰鸣的引擎,强势,进攻型的,把面对的旧物,钢筋与混凝土的凝固体——房屋、院落、街道,几百年、上千年的物体,转瞬即可推倒、碾碎、压平,令它们不复存留,连记忆的遗址也找不到方位——我到过推平的三眼井一带寻找校厂西巷的位置——我曾在那里住过十年,却四顾茫然,平地,空白,抹去,仿佛过往的街道与居所不曾存在,而等待让新的高楼、地标,在这里出现,将老街道完全取代。新的人与事都将在高处的建筑、落地钢化玻璃后面、大理石包裹的内部、垂直升降的电梯里、巨挺如参天之柱或通天塔的人造大物上发生——现在城市的每个楼盘、地标大厦等建筑皆有故事,建起这些楼的开发商,如何拿地,如何筹资,如何动工,主要是跟红、白、黑三道,甚至素民缠斗,都是赌命的现代城市血肉史。如果把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视为同质化的结果或单纯新旧景观的转换,是不可能知晓而今“一日百年”般变化的城市史的。一直还在农耕文明阶段的城市史中淘“宝”并逗留的人,在当下已不能算一个真正对城市有认知的人。当下中国城市的发展与过去的断裂是必然的。其迅速、其猛烈、其疾风骤雨式的跨越,早已不是渐变,正如钢筋水泥乃至钢化玻璃对于泥土、旧物与空气,都是具有暴力性的。不认识这一点,就读不懂城市。高楼大厦以其光鲜雄峻且冷酷的面目刷新了城市史,不撕开,都是好景观,都可以陡生现代感。再古老的城市,建筑也似纽约了,不输于老外,只是撕开一道口子,内部皆惊心动魄,鲜血淋漓,尤为怪诞与魔幻。似乎一夜之间,城市历史已由街道的外部变化而转为钢筋水泥、钢化玻璃、人造大理石、霓虹灯巨型广告的高楼大厦内部五脏六腑的肌理魔怪传奇。
南昌这些年,多少老街巷拆了,连一块砖瓦都没剩下。有的是建成了新楼盘,有的是瓦砾清除后,圈成了待建的工地。过去曲折迂回、盘根错节的街巷,鳞次栉比的房屋和铺子,水井,晾衣的节篙(又称竹篙),每户门前石凳,炉子,自来水龙头,木头脚盆,竹交椅,早晨倒空后晾晒的马桶,门对门贴的春联喜字,篱笆,街坊邻居的熟脸和飞短流长的闲言碎语,密集缠绕的烟火气息,都灰飞烟灭般,化为空白。仿佛等待翻出新一页,从头开始。老街巷是一座城市历史的活化石,现在快拆光了——街巷的灰阑只在故人的脑海和记忆里,如闪闪烁烁的星火,都是过往的人和事,浮现在眼前,经久不灭。那是过去城市活的肌体,活的街巷,活的老时光。
——摘自《南昌记·街道灰阑记》
作者:程 维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