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者与余众》
【安哥拉】若泽·爱德华多·阿瓜卢萨 著
王渊 译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
主人公丹尼尔·本西莫尔(《遗忘通论》中的记者)等非洲各国的数十位作家来到莫桑比克岛参加文学节,小岛仅以大桥与非洲大陆连接。一天,小岛与外界沟通的方式突然全部中断,失去了网络、电力,暴风雨使船无法出海,大桥也神秘地无法通行。
作家笔下的人物似乎进入了现实,有人笔下的虚构角色在大街狂奔,有人在神秘的稿件中看见自己的过去和未来。真实与虚拟、现在与过去、生者与其他存在,一切边界都在悄然瓦解……
作家们穿行于这座小岛的故事与记忆,开始反思自己的写作与身份,也在写作中走向重生。
末日后的岛与桥
在史诗《卢济塔尼亚人之歌》(1572)中,葡萄牙诗人卡蒙斯将爱之岛作为象征空间,安排宁芙给予达伽马船队肉体与精神上的抚慰,奖赏他们远航印度的勇气。数个世纪后,在动荡的2020年,安哥拉作家阿瓜卢萨出版小说《生者与余众》,完成了末日背景下岛屿意象的全新演绎。
小说的场景设置在莫桑比克岛。此岛靠近东非海岸,虽然面积不大,但却见证了数世纪的跨文化交流,也成为连接上述两位作家的跨时空之桥。卡蒙斯曾于回国途中在该岛停留数月;而阿瓜卢萨素来四海为家,也曾在岛上定居数年。在《生者与余众》中,正在举办非洲文学节的这座小岛突然与世隔绝。起初,通信中断被归咎于风暴袭击了大陆,正如卡蒙斯笔下诸神的任性之举。直到数日后,岛上的人才得知,当时耶路撒冷遭到了核弹袭击,全球随之爆发骚乱。然而,在这种表面合理的解释之外,情节暗示了另一种可能:岛外世界之所以重新出现,或许正得益于非洲作家在岛上的文学创作。就像史诗英雄面临的历练一样,危机中总蕴含着机遇。
《生者与余众》采取了类似于《圣经·创世记》的七日叙事,作为主人公的作家群体也似乎获得了打破虚实界限的神力。他们此前虚构的人物在现实中出现,这种不可能的邂逅促使作家在岛上写下新的作品,从而创作了真正解决危机的新英雄。新作的主人公或是挖掘出一度消失的世界,或是在生者与未知的所在间建造桥梁,与小说标题产生呼应。最终,小岛摆脱了孤立状态,非洲作家也对自身使命和身份认同有了新的理解。
《生者与余众》作者,安哥拉作家若泽·爱德华多·阿瓜卢萨
救赎:以文学和爱之名
从逻辑上说,当代文学中的末日书写增多,对终结的恐惧和对重新创世的渴望交织,大多源于对当今世界体系的不满,对缺陷的无奈最终化作对大规模、革命式剧变的期待。而除了非洲在文学和政治领域的边缘地位之外,《生者与余众》还提出更普遍的当代问题 :写作与本地现实的分离 ;社会网络的泛滥与生活中社交技能的缺乏 ;全球化的世界中不同身份的调解等。这些运作不良的机制一齐汇入缓慢上涨的洪水,威胁着淹没整个世界。
无论是非洲像岛屿一样的边缘地位,还是上述更普遍的难题,其最终解决显然需要全方位的行动。而阿瓜卢萨这样的作家所力所能及的,首先是进行和呼吁更有意义的文学创作,揭露与非洲现实关系最密切的问题。在此意义上,小说采用文学节作为故事背景,体现了鲜明的现实考量。非洲语言众多,本土语言文学受众大多局限一地,而使用英、法、葡语的作家分属不同社交网络,缺乏跨语种的非洲文学共同体认同。小说虚构了在穷国莫桑比克的小岛上举办非洲文学节,以半边缘化的葡萄牙语作为工作语言,在安哥拉、莫桑比克、葡萄牙等葡语国家之外,还成功邀请来自尼日利亚、马里、南非等国的作家,这种安排本身就是一种对现实社会运行机制的挑战。
在文学节上,背景不一的非洲作家展开难得的互动,屡次谈起的话题则是自身渴望与外界期望的矛盾。经纪人、记者和读者通常都来自非洲大陆之外,对非洲文学拥有定式期待。乌利在柏林文学展会上人气爆棚,不是因为他的作品,而是因为他掌握了莫桑比克传统的廷洛洛占卜 ;设定中最有名的作家科内利娅在岛上最为不安,部分原因是她无法完成已经被《泰晤士报文学评论赠刊》大肆宣传成“非洲的第二次去殖民化”的下一本书。面对这种落差,部分作者采取非正统的写作进行反抗。裘德没有出版第二部书,因为他拒绝重复自己 ;儒利奥则在每一本书中都重复书写同一个故事,只是视角不同。
正是在分享外界对非洲作者的成见、交流个人反抗经历的过程中,作者之间建立了初步的认同。他们用各自的方式挖掘非洲文学的潜能,探索如何为当代创作做出贡献,甚至超越在某些方面陷入停滞的西方主流文学。例如,裘德发现,“虚构的快乐”在当代欧洲文学中已然不见影踪,但非洲的故事讲述仍然充满活力。如果我们考虑到,“乌托邦”的词源不仅仅是“不存在的地方”,还可能指向“快乐之地”,那么对于这些作家在岛上的日常聊天看似轻松的描述,以及乌利、裘德和露西娅三人的即兴游戏(猜测别人的故事是真实还是虚构),就不再是微不足道的消遣,因为新一代非洲乌托邦的核心正源于这种日常快乐与文学创作的密切联系。这三位作家后来揭晓,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的,这再次模糊了叙事层级之间、虚构和现实之间的界限。
然而,文学的救赎功能在文中同样经历了重大考验,各位作家创造的人物脱离纸张来到现实,两个世界的融合加剧了作家们的认知危机。一些人开始怀疑,他们在岛上的存在是否是死亡的一种形式。事实上,小说的莫桑比克岛明显背离了经典的田园意象,因为它同时指向天堂和地狱。丹尼尔和莫伊拉选择定居这座岛,让女儿在这里出生长大,并不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完美的天堂”,因为在丹尼尔眼中,这个说法不是同义反复,而是矛盾修辞。他们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莫伊拉在岛上终于可以做她自己,而丹尼尔对她有着无条件的爱。“而他,丹尼尔,撞了大运,不仅收获了莫伊拉,也收获了她的岛屿。”
(选自《生者与余众》代译后记)
作者:王渊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