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二十四节气壁纸之立夏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表示夏季之始。“立”是“开始”“到来”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云:“立,建始也”,并曰:“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可知,立夏俗称四月节,夏是长大的意思,世间万物到立夏这个时候都会长大。
在天文学上,立夏于每年阳历5月5日至7日交节,太阳运行到黄经45度,夜晚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天巳位,古人称为巽的方向,即东南方。《历书》曰:“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孝经纬》云:“谷雨后十五日,斗指巽,为立夏。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立夏,是告别春天、迎来夏日的转折点,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日照增加,温度逐渐升高,雷雨增多,万物进入茁壮成长阶段。古人将每一节气划分为三候,五日为一候。立夏三候分别是:初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随着温度升高,阳气渐长,蝼蛄开始鸣叫,蚯蚓也渐渐从地里爬出来,而华北特产的药用爬藤植物王瓜也在这一时节快速攀爬生长。
“欲知春与夏,仲吕启朱明。蚯蚓谁教出,王菰自合生。帘蚕呈茧样,林鸟哺雏声。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唐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立夏四月节》就生动描写了立夏时节的景物。
立夏日,古人举行各种迎夏典礼,迎接夏天的到来
立夏早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被确立为节气。作为夏季的开端,立夏一直深受人们重视。立夏日,古人举行各种迎夏典礼,迎接夏天的到来。《礼记》云:“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古代的君王,在四时八节各有礼制,均为国之大典。冬至祭天于南郊;夏至祭地于北郊;春分朝日于东郊;秋分夕月于西郊。四时亦有迎气之礼,即:立春,迎春祀青帝于东郊。立夏,迎夏祀赤帝于南郊。立秋,迎秋祀白帝于西郊。立冬,迎冬祀黑帝于北郊。帝王的迎夏仪典,以岁序配五行,以人礼合天时,极为隆重。《礼记·月令》云:“天子居明堂左个,乘朱路,驾赤马,载赤旗,衣朱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粗。是月也,以立夏。先立夏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乃齐。立夏之曰,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还反,行赏,封诸侯,庆赐遂行,无不欣说。”《后汉书·祭祀中》载:“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车旗服饰皆赤。歌《朱明》,八佾舞《云翘》之舞。”从这些古籍文献中,可以得知:立夏当日,天子亲率公卿大夫到南郊迎夏。不仅身着朱色礼服,佩带朱色玉饰,还乘坐赤色马匹和朱红色的车舆,连车旗也是朱红色的。这种迎气仪式,依从时令,根据夏季时令火德盛行的性质,仪式中的礼服、配饰、车马、旗帜都是朱红色的。这种朱赤基调的迎夏仪式,反映了先民顺天应时的天人信仰。
唐宋时期,岳镇海渎之祀也与四时联系起来。《旧唐书》载:“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其牲皆用太牢,笾、豆各四。祀官以当界都督刺史充。”《宋史》则记载:“立夏日祀南岳衡山于衡州,南镇会稽山于越州,南海于广州,江渎于成都府。”这些隆重而繁复的礼仪,不仅反映了古人的世界观,也体现出对立夏这一节气的重视。
老树画画笔下的二十四节气之立夏
立夏非常适宜农作物播种和生长,田间劳作日益繁忙
立夏时节,温度升高,漫山遍野,草木茂盛葱郁,一片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景象。明代高濂所撰《遵生八笺》一书中曰:“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对于以农耕为主的中国人来说,立夏是重要的时间节点,是农民安排农事生产的重要参照物。因此,在各地诞生了许多与立夏相关的农事谚语。当然,我国幅员辽阔,同一节气,不同的地区气温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相应的农事活动和农谚也有较大差异,但是无论江南还是华北,农民朋友都有自己要着手忙碌的农事作业,也都有着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望。
立夏气温升高,降水增多,非常适宜农作物的播种和生长,因此,田间劳作也日益繁忙。一些相关的农谚如“立夏前后,种瓜点豆”“立夏芝麻小满谷”“立夏种麻,七股八杈”“季节到立夏,先种黍子后种麻”“清明秫秫谷雨花,立夏前后栽地瓜”等,反映了立夏前后可以栽种的农作物繁多,所以有“立夏乱种田”的农谚。
除了播种,此时农作物的管理也非常重要。温暖湿润的天气,不仅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也让杂草长得越来越快,所以除草也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故民间有“立夏三天遍地锄”的说法。还有此时昆虫生长繁殖较多,病虫灾害的防治也必不可少。所以又有“小麦开花虫长大,消灭幼虫于立夏”的农谚。
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不多,天气干燥和土壤干旱严重影响作物生长,所以适时灌水抗旱也是立夏时节的重要农事,故民间有“立夏麦咧嘴,不能缺了水”之说。
此外,民间还常以立夏的阴晴测一年的收成,认为立夏有雨则庄稼长势好,就会有好收成,故民谚有“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立夏无雨,碓头无米”之说。其实,立夏时节,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上半年的收成皆由此时的生长状况而定,故有“立夏看夏”之说。
唐宋时期就有皇帝立夏赐冰的习俗,老百姓在这一天则喜喝冰饮
立夏之后,天气开始炎热,在没有空调、冰箱的古代,人们很早就学会了将冰块冬藏夏用,不仅可以用作降温消暑,还可以制作冷饮冷食。然而古代采冰、制冰、运冰、藏冰耗时费力且条件苛刻,只有朝廷和达官显贵可以做到,所以夏日之冰也成为珍贵之物,朝廷往往在夏日以冰颁赐官员。据《周礼·天官·凌人》记载:“夏颁冰,掌事。”郑玄注:“暑气盛,王以冰颁赐,则主为之。”可见早在周朝之时,已有赐冰的制度。而随着岁时的演进,“赐冰”逐渐成为立夏之日的一种习俗。唐宋时期,就有皇帝立夏赐冰的习俗。韦应物《夏冰歌》云:“九天含露未销铄,阊阖初开赐贵人。”北宋史学家刘攽《末伏》诗曰:“每岁长安犹暑热,内官相属赐冰回。”明人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也记载:“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可见在明代,在立夏日挖出冬天窖存的冰块分赐给文武官员已经成为一项传统。清代,朝廷赐冰则是通过印发冰票的方式,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在民间,唐代已经出现私家藏冰的“冰商”,他们自己挖冰窖冰井来藏冰,等到夏日再拿来售卖,但价格昂贵,正如《云仙杂记》所云“长安冰雪,至夏则价等金璧”,可见远非普通百姓可以享受之物。宋明之际,私人藏冰渐多,并出现冰饮。《帝京景物略》载云:“立夏日启冰……编氓(指老百姓)得卖买,手二铜盏叠之,其生磕,曰‘冰盏’。”可见老百姓虽然没有实现“冰块自由”,但在立夏日这天已有喝冰饮的习俗。清人让廉的《春明岁时琐记》也记载:“(立夏日)市中敲铜盏卖梅汤者,与卖西瓜者铿聒远近。”炎炎夏日,来一杯冰凉的饮品,可以说是这一时节最好的享受。
敦煌二十四节气壁纸之立夏
春夏之交,人们饯春尝新,又为即将到来的炎夏养精蓄锐
作为春夏之交的节气,立夏“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别名“春尽日”。人们感念春光消逝,未免有惜春的伤感,故备酒食为春送行,名为饯春。吴藕汀《立夏》诗云:“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立夏送走春天,又迎来夏季,这一时节是许多动植物长大成熟的季节,所以许多地方还有尝新的节日活动。如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人们先用这三新来祭祖,然后分而尝食。在无锡等地,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三鲜又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在常熟,尝新食材更为丰盛,有“九荤十三素”之说,九荤为鲫、咸蛋、螺鰤等;十三素包括樱桃、梅子、麦蚕、笋、蚕豆等蔬菜水果。杭州人立夏则有吃“三烧、五腊、九时新”的习俗。三烧指烧饼、烧鹅、烧酒。五腊指黄鱼、腊肉、盐蛋、海狮、清明狗。九时新指樱桃、梅子、鲥鱼、蚕豆、苋菜、黄豆笋、玫瑰花、乌饭糕、莴苣笋。
在上海,人们在立夏日也会食用樱桃、蚕豆等时令食品。清代乾隆年间流传下来的《崇沙竹枝词一百首》中,就有这样的描写:“樱珠梅子乍含酸,立夏轻风麦秀寒。觅得螺蛳青壳蛋,摊粞寒豆共盘餐。”就描绘了立夏时节,崇明人民喜欢吃的多种时令美食。此外,上海人民还喜欢在立夏日吃草头饼,记录清代上海风俗的《沪城岁时衢歌》中说:“立夏日,赶农时,迎“立夏”,剪野菜,有所谓草子头者;磨末作粞,入草子头煎之,味甚香脆,名‘摊粞’。”清人秦荣光的《上海县竹枝词》中有云:“麦蚕吃罢吃摊粞,一味金花菜割畦。”
江浙一带还有吃立夏饭的习俗,杭州一般是吃用乌饭树叶煮糯米做成的“乌米饭”,宁波一带则吃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的“五色饭”。而在北方许多地区在正是小麦登场的时候,所以会有制作与食用面食的习俗,意在庆祝小麦丰收。如有些地区会制作夏饼或面饼。老北京在立夏时讲究吃面,有“入夏面,新上天”的俗谚,还有用清明柳穿的面点,煎作小儿食品,谓之“宜夏”。
此外,一些地区还有立夏喝“驻色酒”的习俗,此酒是将李子榨汁混入酒中而成,相传有养颜、开胃、解暑之功效,深受女性喜爱。明代陶宗仪所著的《说郛》卷三一引元无名氏《玄池说林》:“立夏日,俗尚啖李,时人语曰:‘立夏得食李,能令颜色美。’故是日妇女作李会,取李汁和酒饮之,谓之驻色酒。”据《蒲松龄著作佚存·驻色酒》记载,古代齐鲁地区的妇女就有立夏饮“驻色酒”之习俗。
立夏时节,许多地方有饮立夏茶的习俗。江浙地区的立夏茶,又称“七家茶”,相传源于宋朝,据《梦梁录》等文献记载,当时南宋都城临安的居民每逢佳节或有新搬迁来的居民,邻里间会有赠茶或齐聚饮茶的风俗。明代杭州文人田汝成的《熙朝乐事》一书中记载:“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餽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清人陈灿的诗句:“钱塘立夏斗纷华,忙煞青帘卖酒家。腊窖开生邀客饮,不须更吃七家茶。”也提到了杭州立夏日饮“七家茶”的习俗。立夏饮“七家茶”不仅可以让邻里关系更加和睦,而且据说有预防疰夏之功效。钱思元的《吴门补乘》一书中就有“立夏饮七家茶,免疰夏”之说。江西一带也有立夏饮茶的习俗,并有“不饮立夏茶,一夏苦难缠”的说法。而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的白族在立夏时也有喝立夏茶的习俗,并从立夏开始一直持续整个夏季。这种风味独特且具有保健功能的茶饮,是白族民众在炎热夏季提神补气、防病治病的良方。
各地立夏食俗虽然有所差异,但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心愿。春夏之交,人们惜春饯春,迎夏尝新,用新鲜的时令蔬菜水果满足口腹之欲。同时,人们又为即将到来的炎热夏季做准备,以形补形,养精蓄锐,希望可以平安度过炎夏,所以才会有立夏日“吃蛋拄心,吃笋拄腿,吃豆拄眼”的说法。
恽寿平笔下的樱桃
以挂蛋、秤人等习俗,祈愿在未来繁忙的劳作中身体康健
立夏吃蛋也是这一节气重要的习俗,俗谚“立夏吃蛋,石头都踩烂”,是说立夏时吃蛋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疰夏。随着炎热夏季的到来,人们会有疲劳乏力、厌食消瘦等症状,俗称“疰夏”。小孩子更容易疰夏,所以人们会在立夏日,将煮好的鸡蛋用冷水浸上数分钟后套上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以祈求孩子在夏季健康成长。俗谚有云“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立夏胸挂蛋,孩子保平安”。
胸前挂上蛋的孩子们还会三三两两围在一起玩“斗蛋”。蛋有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决出胜负。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
此外,立夏还有“秤人”的习俗,相传立夏过秤可免疰夏不消瘦。秦荣光的竹枝词中描写立夏风俗之句“立夏称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就生动描绘了这一习俗。古时尚未有今日之体重秤,需要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大人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秤体重;孩童则坐在箩筐内秤体重。若体重增加,则称“发福”,体重减轻,则谓“消肉”。
这些有趣的习俗,反映了人们对平安度过夏季的期望。春夏之交的立夏节气,可以说是一个“阈限期”,无论是古时的迎夏仪式,还是流传至今的饯春尝新之俗,都是为了让人们顺利过渡到夏季。在这万物茁壮成长的时节,人们通过各种仪式和习俗,祈愿在未来繁忙的劳作中可以身体康健。立夏阳气高涨,消息卦为乾卦,象征着纯粹的阳和健,表明兴盛强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此疫情肆虐之际,我们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相信必能克服困难,消除灾难。
作者:程鹏(民俗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编辑:范昕
策划:范昕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