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太多的人们安心宅在家里,默默为抗疫尽自己的努力。也请不要忘记,这个时候,还有一部分人在“逆行”,冲锋奋战在抗疫一线,只为尽快让人们看到疫散花开的那一天。
以下的自述来自一个医警家庭。写下这段文字的是身为人民警察的丈夫,他的妻子是两年前参与过援鄂的医护人员。此次疫情期间,两人双双逆行,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祖辈照料。让我们听听他们的心声。
报到: 雷神山队员已归队!
宋圣柠
3月17日,婷婷比平日里起得更早。迫于疫情防控形势的需要,她奉命支援仁济东院的核酸采集岗。简单洗漱过后,她摸了摸尚在熟睡女儿的脸蛋,拎上早起打包好了的生活日用品,匆匆出了家门。作为2020年上海援鄂医疗队的一员,她很清楚,这一走,啥时能回家门就不是自己能够决定了的。对于这一点,作为家属的我很清楚。
我们的家庭,是千千万万个医警家庭中的一个。2021年11月,我就接到工作任务,告别常规的工作模式投身到一项攻坚任务中去。封闭的工作环境,严苛的工作任务使我不得不把照看孩子的重任托付给了妻子和家人……望着妻子远去的背影,正在思索如何安排后续生活琐事之际,单位告知我“鉴于形势,工作组开启了长周期封闭模式”。已有14年党龄的我,还没等领导询问家里是否有实际困难就领受了工作安排。3月14日,全市已经停课。学校,民营托育机构等都处于静止状态,孩子只能送往祖辈处。年迈的外公外婆接过孩子后,一句“你们放心上前线吧”让我释然,更让我们夫妻俩有了冲锋的勇气。
3月17日,天空下着雨,但没有阻挡人们进行核酸检测的脚步。从心脏外科监护室支援而来的婷婷并不是新手,早在2021年,她和同事们就已经接受了相关培训以应对可能的大规模核采需求。如果说监护室是辛苦的工作,核酸采集就是艰苦的工作。婷婷记得在雷神山工作的日子,身着隔离服、防护服在工作仓里不吃不喝四个小时,两个四小时是一天的工作。身着防护服进行核采,有时一坐就是一天。为了精准采集每个公民的生物信息,一天要拧几千个瓶盖,一天要拆几千个拭子,一天要捅几千次口腔。为了打赢这场新冠疫情大仗硬仗,核采队员们一天喝不上几口水,一天吃不上三顿饭。
核酸采集要的是兢兢业业的工匠精神,更要钉钉子的“守岛”精神。什么是守岛精神?2021年6月18日,电影《守岛人》在全国悄无声息地上映了。我俩恰巧观看了该部影片。影片讲述了一个平凡人一辈子干一件事的故事:王继才夫妇32年如一日守护开山岛。婷婷看得泪流满面,当我在6月22日的报纸上看到《守岛就是守国》的报道时,再也抑制不住感动的泪水。
为了避免封控在家而造成的不必要的非战斗减员,婷婷服从医院的指令,以科室为家,守在了医院,守在了抗击新冠的战斗岗位上。3月22日,她进入仁济隔离治疗点的出征名单。3月24日,她服从医院安排留在东院外科大楼。3月27日,本该是我结束工作周期撤岗回家休整的日子。恰在此时,工作点启动了更为严苛的闭环工作模式。
单位领导考虑到对医护家庭的关爱,启动应急接班程序,准备调配人员进行交接班。我以减少人员流动为由,拒绝了本该实施的工作交接,将自己放入又一个工作周期中……
我也不再年轻,已然四十不惑。疫情当下,大仗当前,没有什么比坚守岗位更重要的事了。3月26日,仁济医院医疗队进驻世博隔离治疗点。3月27日,婷婷在科室工作,3月28日,婷婷奉命去急诊支援……
当疫情的警报再次拉响时,我们应该就是生死时速的亲历者,披荆斩棘的攻坚者,人民安危的守护者。疫情当下,我和婷婷,为人父,为人母,战斗在医疗一线,战斗在执法现场,都不能回家,已经22天。后续,或者有更多的24小时要我们去坚守。
人民知道,生活按下暂停键,只是暂时的。我们知道,现在,就是战时。
4月3日,根据市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要求,仁济南院改为隔离定点医院。婷婷接到工作指令,将前往南院再次直面与新冠的斗争。4日,雷神山医院党建人事部给她发来了短信,雷神山的儿女陆詹婷将再次出征。9时抵达战场后,她和同事们即投入了战斗。
在仁济医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南院和时间赛跑,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前期的改造工作。她和同事们随即投入到院区的布置,病区的设置,医疗,防护及隔离材料等的安置工作。4月5日深夜,依上级指令,南院要收一定数量的儿童和家长,并要兼顾新冠产妇和血透病人。我知道,她和同事们的担子更重了。我也知道,她和同事们脱个隔离衣、防护服要排队一个多小时;结束工作后疲惫得不想理已经冷掉的饭菜。我更知道,她和她的同事们会坚持,会战斗!
战斗吧,人民的守岛人!
报到:雷神山队员已归队!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