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德鲁克遇见孔夫子》
[美] 伯纳德·贾沃斯基 张曼姿 著
珈 瑜 译
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在数字经济浪潮汹涌、商业环境剧烈动荡、行业颠覆和洗牌频繁发生的当今,企业更加为自身的发展方向感到迷茫。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企业如何设定正确方向,构建起支持自身可持续增长的使命、愿景、宗旨以及价值观和文化?围绕这些思想理念和工具方法的构建,作者旁征博引,通过多个行业的代表性案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其借鉴价值。同时以比较研究的视角,开创性地总结和阐释了德鲁克和儒家思想的十项原则,为企业更好地运用这些经典思想和方法应对当下挑战、谋划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者伯纳德·贾沃斯基
>>内文选读
后 记
张曼姿
读完本书,我们希望你对德鲁克和儒家思想的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独特见解有所了解。我们也希望本书介绍的新概念和实践方法可以为你的企业塑造正确方向提供有益指导。
从个人角度看,这次写作之旅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经历和学习过程。在很多人心目中,彼得·德鲁克是无从企及也无法超越的;伯纳德·贾沃斯基是全球顶尖的营销学教授,也是当今最权威的德鲁克学者——这两个名字如雷贯耳,对我来说遥不可及。我也从未想到过能够有幸师从贾沃斯基教授,并能与他一起联合撰写关于德鲁克管理思想的著作。虽然我们在本书中呈现的观点看起来浅显易懂,但这并非偶然得来。这些成果都是构建在贾沃斯基教授和德鲁克管理学院诸多杰出教授多年辛勤的学术研究工作基础之上的。
也在此分享一些有意思的幕后故事,从我第一次到克莱蒙特说起。在德鲁克的盛名之下,我自然而然会认为德鲁克作为这个小镇上最为人所知的居民,镇中心一定会有一座巨大的德鲁克雕像供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排队打卡照相,小镇的其他地方也应该记录着德鲁克的不同元素及生活往事。然而,我想象中的一切都没有,只有小镇一以贯之的朴素低调。相反,你可以看到的是年轻妈妈坐在咖啡馆里,在阳光下摇着婴儿摇篮的同时阅读学术论文,你还可能在餐厅偶遇知名的教授。小镇上没有任何令人惊叹的建筑,即使是德鲁克学院,实际上也只是坐落在一栋外表极其低调朴素的灰色两层小楼中,在二层有一间偏于一隅、看起来极其普通的办公室,和其他办公室一样没有任何标志,这里就是贾沃斯基教授的办公室。
贾沃斯基教授是久负盛名的德鲁克讲席教授。特聘讲席教授是一名教授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代表着一个学科的权威。作为德鲁克的学术思想重镇,每年都有很多学生从世界各地来到德鲁克学院学习,虽然人们已没有机会坐在德鲁克的课堂上了。但是,今天很多学生仍为学院的招牌课程——“德鲁克管理思想”而纷至沓来。而在这门经典课程中,贾沃斯基教授就是通过讲解我们在本书中介绍的“德鲁克十项管理原则” 作为德鲁克思想的核心精髓来启发学生。
这些原则是极其经典的,我个人就从头至尾上过四次同样的课程。每次再上这门课,我仍然可以学到新的东西,得到新的启发。而且我的经验并非孤例,作为学院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贾沃斯基教授虽然有着很高的学术要求,但他的课总是极受欢迎,以至于学生们通常需要在选课登记开始时设置闹钟,以确保可以抢到上课的名额。
▲作者张曼姿
再讲一个关于贾沃斯基教授办公室的小秘密,这是连许多在德鲁克学院学习多年的学生都还不知道的。这个看似极其普通、没有任何特殊标志的房间,其实就是德鲁克先生曾经笔耕多年的地方,而我们今天阅读到的许多重要作品也是出自这间办公室。如今,正是坐在德鲁克曾经的办公室里,从同一扇窗户望向未来,贾沃斯基教授同样在这里投入了大量精力,为德鲁克管理思想的当代化开展卓有成效的基础研究工作——而这项工作正是为了反映当下的商业变化,从而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贾沃斯基教授看来,这是推动德鲁克思想向前发展的必然方向所在。
要当好贾沃斯基教授的学生非常之难,我选读了他教授的所有课程,但是在诸多课程中也总是只能得到A-,从未能从他那里得到过全A。跟随权威教授做研究压力只会更大,尤其是作为贾沃斯基教授在他25年职业生涯中唯一接收的博士生。贾沃斯基教授是一位杰出的德鲁克原则实践者,他不仅向学生教授德鲁克思想,同时也是这些价值观和原则在现实中活生生的榜样。
有幸师从贾沃斯基教授,其实对我而言像是改变了生活的魔法之光。从我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这个研究和写作过程让我终身受益,更重要的是这项工作有着崇高的宗旨。我们相信,本书所分享的新知识创造了新的学术和实践价值,将使中国读者获益。我们观察到中国管理者的新需求,并将德鲁克管理思想和儒家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就是为了提供更适合中国当代环境下的解决方案。同时,感谢东方出版中心的支持,使我们能够直接用中文出版这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是用英文撰写原稿,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所难免,因为这不仅是语言的翻译,也是思维方式的转换。正如从运营模式或产品/技术引领性企业到方向引领性企业的转变一样,这代表了根本性的思维转变。
贾沃斯基教授在长期的教学、写作和咨询服务中积累了全球500强公司的常见问题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是,我们仍在本土化实践过程中遭遇了跨文化应用问题的“迷失”,特别是在交控科技的案例研究中。所幸的是,最终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很高兴看到我们的理论框架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实用价值。在当前瞬息万变,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我们希望通过积极的知识分享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塑造方向,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张曼姿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