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帕米尔: 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
侯杨方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在中文图书出版领域,“重走”系列俨然已成热门选题。最近五年来,以“重走玄奘之路”为名的学术专著已有若干本,而且不乏职业学者撰写的力作;在户外拓展领域,“重走玄奘之路”已然成为那些主打项目为“戈壁旅游”“极限挑战”旅行机构的重要卖点;在纪录片领域,以“玄奘之路”为关键词的题材,近年来一直是热门IP,多国顶级纪录片团队纷纷投入重金拍摄。
辨析“重走”的套路:信息来源多为二三手资料
今人“重走玄奘之路”的文献依据,主要来源于季羡林先生校注的《大唐西域记》。但是,大多数人忽略了一点:即便是给《大唐西域记》做校注的季羡林先生,本人也并未亲自完整地走过玄奘之路——包括玄奘西行取经,以及东归回国之路。所以,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当今各种学术出版物当中所附录的“玄奘之路”,尤其西行之后东归的路线,到底对不对,沿着地图中的线路走,是不是就真的能见玄奘之所见?这一问题,也正是侯杨方在《重返帕米尔: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一书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帕米尔高原,古称“葱岭”,古代丝绸之路经过此地。但是,《大唐西域记》里所记载的那些拗口的地名,究竟具体对应的是帕米尔高原上哪些山口、哪一条河谷?玄奘当年在帕米尔高原目睹过的景象,其经纬度具体是多少?这些问题,在现存文献中难以得到准确的答案。
国内职业学者,以及户外运动爱好者常走的所谓“玄奘之路”,其路线大多仅限于玄奘西行沿途的塔尔寺遗址、榆林窟、莫贺延碛、高昌故城、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石窟、碎叶城遗址、怛罗斯城、巴米扬大佛、那烂陀寺遗址、阿旃陀石窟等地。事实上,玄奘从印度东归时所走过的帕米尔高原,较少有学者染指,帕米尔高原沿途地理、人文研究,尚有较大的挖掘空间。
至于故纸堆中若干版本东归地图的准确性如何,也一直未被验证。传统的历史学或历史地理研究,基本上是从纸面到纸面,在纸面上达成一个文字逻辑的自洽。但是,罕有学者能走出书斋,亲自回归历史现场,实地考察证伪或证实。所以,包括目前学者常用的玄奘归国路线的文字资料,真伪难辨。
带着这一疑惑,侯杨方决定自己去考查帕米尔高原。前期工作是案头积累:阅读大量文献,尤其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西方帕米尔探险家荣赫鹏、寇松、斯文·赫定、斯坦因等人的著作,搜集、浏览了数千幅各国的近现代军事地图。在做好充分准备之后,他于2013年4月开始了第一次丝绸之路帕米尔段考察,至今已完成了对整个帕米尔高原、河西走廊、罗布泊、中亚诸国、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等国的考察。
为了判断玄奘到底走的是哪些山口,侯杨方曾多次翻越帕米尔高原海拔近5000米的多个山口,足迹遍及帕米尔高原境外的多条重要河谷、山口。在实地考查过程中,他发现了当今流行于世的若干版本地图、知名纪录片当中的谬误之处,并一一指出。例如,玄奘在到达“奔穰舍罗”时,已经离开石头城东下葱岭,因此与明铁盖山口毫无关系。而这一错谬,必须在帕米尔高原上亲自考查、比较了多种可能性之后,才能确认。
▲雅尔特拱拜孜,帕米尔高原上少见的定居点。此处有温泉,还有专门的狩猎区,路牌上是马可·波罗盘羊角。
值得一提的是,他把《大唐西域记》当作线索,而不是论据,更不是事实本身,这是此书与传统历史地理和历史学有很大不同的地方。
研究“东归”的思路:精准复原
现在的帕米尔高原分属不同国家,因有边境阻隔,难以精准复原古代通过葱岭的徒步交通路线的具体走向,包括玄奘曾经走过哪些山口、遇见过哪些险阻、睹过哪些景象——这些问题,很多学者通常只能凭借或多或少的文字记载来进行推测和想象。
而“想象历史现场”就一定会存在错谬。所以,出于对帕米尔高原的热爱,以及尽可能如实还原“玄奘之路”这一“求真”的学术动因,侯杨方在2013年决定采用“精准复原”这一方式,去研究玄奘东归之路。
“如何证明你去实地考察过,你要留下你的GPS轨迹。因为GPS轨迹是无法伪造的,你还要留下你的照片和视频。我告诉你一个经纬度,告诉你一段轨迹,只要重复一遍,你到同一个地点、同一个经纬度,你一定会看到和我照片上拍的同样的景色。这就叫精准复原,可以进行重复性的检验,这就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唯一区别。现在的GPS精准度非常高,误差仅在几米之内。”这是侯杨方对“精准复原”的解释。
自2013年4月起,在几十次考察帕米尔、南疆、罗布泊、中亚、南亚的基础上,侯杨方对丝绸之路做了世界首次“精准复原”,并研制了世界首套《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
“重走”研究的出路:“我见即他见”
侯杨方多次去帕米尔高原实地考察,意欲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现场,正如他在书中所言:“今日我所见,即昔日他所见”。
也许有人会想当然地认为:那些居住于帕米尔高原的当地人,需要出行时,现在会走国道,使用现代交通工具绕路而行。经过实地考查,侯杨方确切得出结论:昔日的葱岭,即今日的帕米尔高原,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古丝绸之路的一些路段,这1000多年来一直是被人利用的,当地人夏季牧场和冬季牧场的迁徙,还是这样来回走这些路段。马、驴、狗今天仍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至于走国道,侯杨方指出:这是不可能的,成本太高了。
同时,他还指出传统研究的缺陷:传统的路线复原,仅仅是地名和记载地名资料的罗列,这种复原可以称为“纸面复原”。而他所采用的“精准复原”,在当今科技手段的加持下,得以成为现实:他以实地考察的GPS定位和轨迹为基础,生成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由它生成的大比例尺地形图。他公开路线的考察轨迹和重要地标的实测经纬度与影像,并且可供他人进行重复性检验,复原精度在目视范围之内。
▲侯杨方在帕米尔高原重走玄奘与丝绸之路的路线图
由于帕米尔高原的地质变化是以几十万年为单位的,所以他考察的历史时间段内,帕米尔的地形没有太大变化,山口、河谷的形态并没有太大改变,这是他还原玄奘东归之路的前提。因此,他可以精确回答以下这些问题:文献资料中所写的某条路,究竟能不能走,路况如何,古人是怎么走的,使用了哪些交通工具,遇到过哪些极端天气……
在《重返帕米尔: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一书中,侯杨方把玄奘的东归路线梳理得很清楚:从阿富汗的村庄伊什卡希姆启程,最后抵达莎车。“重返历史现场”及“精准复原”这一方法,较之于当今历史地理领域的学者主要依靠纯文献的纸面研究而言,具更高的可靠性。本书是侯杨方“重走”系列的第一本,其结论令人耳目为之一新,他后续的著作值得期待。
作者:谢 彩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