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现场:明当代美术馆五周年展演艺术季”全新委任表演作品《包裹之外 Unwrap!》
美术馆还能是什么样的?还能拥有哪些可能?
创办五周年之际的上海明当代美术馆,以为期三个月的“再回现场”展演艺术季,给出了一种答案。
“再回现场”是一次回溯、再访和召回,以重新激活的方式来回望机构实践的历史。它将增加不同领域之间对话的可能,持续在实验性的视觉与表演艺术的混合形态上进行锤炼与打磨。这个艺术季由1个展览、3场放映计划、6个项目空间、多场主题策划的表演和工作坊系列组成,近百位活跃在国际国内当代视觉和表演艺术各门类的前沿艺术家共同参与。
该艺术季的展览为五周年文献回顾邀请展,梳理明当代美术馆在过去五年的展、演、公共和研究项目中投射的重点。在“生产行动”“身体演绎”“破空间”“技术演进与精神建构”四个板块的浓缩提炼中, 展览从历史项目、邀请作品和延伸阅读材料三个层次来完成每一个篇章的架构,互相回应,互为补充。
值得一提的是,美术馆最吸引人的场地特点在其下沉式的剧场空间,制造出这种下沉空间感的,实际上是连接了场馆一、二楼的大型台阶。在此次展览场地的规划中,美术馆在中庭复刻了一个台阶的“骨架 ”,作为身体演绎板块的录像展示区域。在这个看台上,那些在机构历史现场中闪烁的身体被再次编排,并提供给公众一种另类观看和参与的路径。
放映计划作为此次“再回现场”展览的特别单元,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将带来三场由不同策展人或平台联合策划的艺术家作品展映,通过错层的切面和视角对有关身体的影像创作进行观察和剖析,每个主题放映将会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个放映计划也再次呼应了美术馆历史上对于偶发、行为、现场和表演艺术的关注,并试图通过具有差异性的艺术家经验来进入对于身体不同的感知和想象,观测到每个切片背后的文化时代背景和思考框架。
在复合的多功能空间内,美术馆打造了一个在馆内的社区活动室,从适宜休憩、玩乐的空中花园,到激活社区文娱项目的排练房,以此为一个开放式的基地与展开当地社区的联谊。
空中花园从二楼的空中平台往场馆内延伸至休闲区域;在排练厅的区域,也展示了若干明当代过往的社区项目精选,包括广场舞计划和社区剧场等,让大众成为艺术表达的主体,引发关于日常生活的全新体悟,为社区创造活力与温度。展演季期间, 社区活动室还将会有一系列艺术家开放排练室和其他社区组织活动在此发生。
美术馆委任多媒体表演艺术家、音乐人施金豆(Otay:onii)全新实验音乐表演作品《包裹之外 Unwrap!》于展演季上演。艺术家自制发声乐器,利用音乐架构出一个“曼陀罗”的诠释体系。施金豆与其他4位表演者一起,形成由外围向中心包裹的四个圆圈。一开始,他们是困兽,身处在各自的泡泡当中。直到外部传来讯息——物理限制被打破,表演者们穿越过彼此的界限,完成了一次穿越、出离和交融,他们用器官乐器发生对话,探讨着包裹之外的世界。最后,乐器逐渐“脱落”,在逐渐有序的音乐中,喉部发出的声音达到归一。
“痴人造梦”表演装置则成为一个创作现场。这是一个空间交互装置,主创团队为艺术家安静和一如。观众可以从内、外体验窥视交互剧场作品痴人造梦的创作过程,过程即作品。作品探讨的是交互作品的生命周期,动态参与,开放式地让观众选择不同的视角和身份。同时,观众亦可通过单向镜朝内窥视,也可以选择进入空间中的交互单体,按语音提示进行身临其境的声光交互。
艺术家陶心琪将在为期三个月的展演季期间带来项目《亚人蝶梦:伪装异闻录》,从当代艺术表演与行为媒介为核心出发,与多位艺术家发生探讨,呈现当代社会的“短暂异闻录 ”,同时探索表演艺术的各种可能性。
展演季还特别邀请abC艺术书展联合策划,开设以“书的表演 表演的书”为主题的阅读空间,邀人们进入书籍的表演情境,看它记录、听它述说、同它协作、或是加入它的表演邀请。
“再回现场:明当代美术馆五周年展演艺术季”全新委任表演作品《包裹之外 Unwrap!》
“在真正硬核的意义上,它不是一座美术馆。”明当代美术馆馆长邱志杰说。在他看来,这座美术馆实践的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反标准定义,反刻板印象,反常规模式,反明确边界……或者说,反美术馆。这本来就是当代艺术的基本方法。”
作者:范昕
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