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足尖站肩、头顶单腿踹燕等杂技新动作的惊艳亮相,到舞蹈、戏曲等多元艺术门类的渐次融入,一场持续十余年的创作历程引发化“技”为“剧”的舞台美学革命。近日,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杂技舞剧《化·蝶》登陆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曾震惊世界的“肩上芭蕾”再次蹁跹起飞,用美轮美奂的艺术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大IP,从上海开启全国乃至全球巡演。
这台融合杂技、舞蹈、戏剧、影像等多种表现形式的当代舞台新作,是文艺工作者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突破与探索杂技“新可能”的大胆尝试。上海不仅是其历史的见证者,亦是创新参与者——2005年,粤沪联合创制演出的杂技芭蕾舞剧《天鹅湖》就是从上海出发走上国际舞台,成为中国文化的闪亮名片。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认为:“作为人文创新之城,上海长期为舞台新人新作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并不断以创新机制为艺术家提供活跃的创作平台,而以赵明为代表的当代艺术家们则以锲而不舍的艺术追求、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为上海舞台持续奉献着精品力作。”“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促成了上海与文艺界的良性互动,“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孕育了上海蓬勃向上的文化艺术生态。
呕心沥血圆梦“化蝶”,民间传说被赋予新的时代审美价值
用“肩上芭蕾”演绎旷世蝶恋,对于金牌“杂技伉俪”吴正丹、魏葆华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2003年,他们曾与著名编导赵明携手将杂技短节目《化蝶》搬上央视春晚舞台,“肩上芭蕾”由此在国内掀起热烈反响。吴正丹告诉记者:“从那时起,心里就埋下了杂技舞剧《化·蝶》的种子。”
然而,将6分钟片段发展为完整故事,把单纯展示技巧的杂技艺术演变成故事化、情节化的舞台作品,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16年前的杂技芭蕾舞剧《天鹅湖》首次尝试用杂技技巧演绎西方故事,只是杂技舞剧从无到有的第一步;现在,《化·蝶》亦是艺术创新的破茧成蝶,处处体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总导演赵明说,《化·蝶》并非只是简单讲述家喻户晓的梁祝故事,而是着眼于蝶的蜕变,颂扬生命不息的永恒力量,赋予民间传说崭新的时代审美价值,赋予杂技剧更具浪漫想象力的空间和更为深刻的内涵。
事实上,《化·蝶》更是几位主创艺术生涯中的一次“蝶变”。从结缘上海创排首部舞剧《闪闪的红星》至今,赵明呕心沥血、精“艺”求精的创作风格始终未变,持续为上海、为中国奉献着一部又一部舞台精品。和赵明一样,因“肩上芭蕾”惊艳世界、拿遍国际大奖的吴正丹、魏葆华,脱下戎装之后用对杂技芭蕾的不变初心圆了“化蝶梦”。这对“杂技伉俪”合作近30年,吴正丹的舞鞋在魏葆华的肩臂上磨出了多个比指甲盖还大还硬的茧痕。虽然自我调侃是“年龄加起来超过90岁”的“高龄演员”,但这对早已功成名就的舞台伉俪依然长期保持着严格自律的身体管理和训练。为了将舞蹈技巧和叙事表演融入杂技,他们互相扶持着走出舒适区,又一次挑战新领域,传递着对舞台艺术的热爱和执着。
机制创新为引擎,上海成为中国好戏“飞”向世界的起点
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演艺大世界艺聚大上海”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季的重磅剧目,《化·蝶》上海站首演掀起了热浪。对于赵明、吴正丹、魏葆华来说,上海就是“肩上芭蕾”的福地。2005年,由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联合创制演出的杂技芭蕾舞剧《天鹅湖》在上海大剧院连演20余场,并由此“飞”向欧美国际舞台,迅速成为海外演艺市场争相邀请的热门剧目。如今,经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的促成,《化·蝶》选择上海对外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作为全球巡演总代理,近日的上海首演亦是该剧全球巡演的始发。
《天鹅湖》《化·蝶》等优秀舞台作品,为何都认准上海作为“飞”向世界的起点?原创杂技芭蕾舞剧《天鹅湖》制作人孙明章直言:“这是因为上海拥有全国最成熟的演艺集成平台,从投融资、创意策划、编排演出、推广营销到市场实操形成了可复制的特殊经营模式,更利于集聚国内外顶级专才,调动资源为我所用。”孙明章回忆,当初上海城市舞蹈公司在短短数年内将《霸王别姬》《红楼梦》《杨贵妃》《花木兰》等多部舞剧接连推向海内外市场,取得轰动效应,离不开“创新机制的保驾护航”,其中,杂技芭蕾舞剧《天鹅湖》创下了每场3万美元的中国演出团体海外市场“天价”纪录。
这些年来,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等全新艺术机构逐步将“非标类”产品的运营演化成有效模式。“上海先后出台的多项扶持政策,呵护文化产业创新与跨界合作;不断创建优质品牌,规范演出市场,积累长期信用。因此,这座城市才能不断孕育诞生出优秀作品,同时成为文艺新作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平台。”孙明章说。
据悉,《化·蝶》将于2022年1月“飞”回申城,在上海大剧院开启新一轮演出,随后将通过巡演战略合作方保利院线到全国各地巡演。海外巡演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在同步推进,待全球疫情好转之日,独具特色、惊艳绝伦的“蝶”将从上海启程,“飞”向世界舞台。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透露:“我们将根据欧洲不同国家的国情进行市场化、精细化运作,将《化·蝶》从德语区、法语区推向英语区观众群体,在国际舞台打响作品的品牌效应。”
作者:宣晶
策划:邢晓芳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