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击水》力图从原点溯源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历史逻辑,以艺术的方式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重大问题。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不忘来路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笔者旨在从项目制作的角度,回顾与总结电视剧《中流击水》的创作征途。
《中流击水》缘起黄亚洲的小说《红船》,出版于2016年建党95周年之际,是第一部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再现中国共产党诞生历程的文学作品。小说脉络清晰,极富文献价值和思想内涵,细致描写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过程、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中山舰事件、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确定由黄亚洲担任本剧的编剧后,前后筹备了三年多的时间,基于扎实的史料储备和文学功底,剧本很快便得到了各方面认可。
随后,多年来深耕主旋律电视剧拍摄的宋业明导演加入创作团队,以他极具风格化的镜语叙事思维,聚焦一百年前那批胸怀天下的年轻人的热血与青春、理想与信仰,在讲述重大革命历史的宏大叙事传统之途上,找寻到一条以艺术的方式打开重大历史的创新通道。
聚焦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深层思考与当下表达
从中国共产党奋斗百年的历史经验来看,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与创造性至关重要,这也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基石与内在驱动。
百年风雨历程,许多人和事仍然历历在目,激昂的呐喊与《国际歌》的旋律犹在耳旁。1920年,29岁的陈望道在老家浙江义乌分水塘的柴房里,废寝忘食两个月,第一次完整译出了《共产党宣言》,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中国道路。1921年,28岁的毛泽东站在嘉兴南湖船头,胸怀着信念、嘱托和梦想,点燃了社会主义的东方火种,碧波荡漾,百舸开始争流。困顿的中国有了前进的方向,无数仁人志士们用生命和灵魂发出的拷问,终于找到答案。
站在新时代的2021年,我们选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求索中国向何处去的故事视角,力图从原点溯源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历史逻辑,以艺术的方式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重大问题,深度呈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过程与历史必然性。
毛泽东曾说,“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正由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毛泽东同志才能科学预见革命发展趋势和前途,得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科学结论。
可以说,《中流击水》的艺术创作采用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我们既注重历史的真实可信,确保史料的精准使用,也时刻关注时代着眼最新研究成果,努力追寻“让历史告诉未来”的创作逻辑,坚守正确的历史观、党史观与艺术观。这是一次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艺术化深度表达与审美实践。
注重研究当代年轻人的审美特点与情感需求
近些年,随着精品化内容的不断涌现,一大批刻画时代变革、展示国家力量、弘扬民族精神、呈现中国文化的主旋律题材作品受到年轻人的关注和认可。作为一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制作队伍中的青年制片人,如何在创作过程中把史实和艺术作更好的结合,如何打通一条年轻人进入党史的艺术通道,是创作中的难点和突破点。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的创作不能单纯为写历史而掉进故纸堆,而是要通过审美化抒写那段奋进、苦难而辉煌的历史,不断强化和创新故事讲述的方式,注重研究当前多层次受众群体的观赏需求,力求让作品所传递出的当年的声音和情感在100年后的今天依然铿锵有力,炽热鲜明。剧中所塑造呈现的一批人物形象,如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朱德等革命先驱者,他们在革命大潮中所展现的亲情、友情、爱情,给早期寻找道路的艰难历程增加了一抹明快且坚定的亮色;他们的灵魂与思想,青春与热血,理想与情怀,在当下的审美语境下,依然可以跨越年龄圈层地打动和感召所有人。
王仁君、曲哲明、奚望、刘孟珂等一批青年演员的选择,为剧目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片尾曲《你的名字》邀请青年歌手阿云嘎演唱,播出后被观众热情传唱,增加了剧集的热度与关注度。
以中华美学精神抒写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熟悉的陌生感
“从一粒种子到遍地开花,其间的风霜雨雪,都不能使这颗种子凋零,这顽强的生命力,全部来自对于初心的坚守。”《中流击水》的创作源于对历史真实的尊重、对艺术创作的敬畏以及对重大题材规定情境的创新。项目的制作过程正如剧名所释义,百转千回,跨越山海,主创团队在浪潮最汹涌的地方起舞,遇到困难永不言败,时刻用艺术理想和信仰初心坚守拍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较好的收视效果收官,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
中华美学精神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为了增加熟悉的陌生感,在影调呈现和审美表达上讲求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在拍摄地选择上我们选取了10个真实场景原址拍摄,如杨开慧故居、东山学校、白鹭洲书院、安源煤矿旧址、黄埔军校、广州大元帅府等,力求达到真实历史质感的高度还原,力求让镜头里的“每一块砖石”都有据可查;在史实的引注上严格按照党史为蓝本,在此基础上严核严检,确保每集每个历史人物的对应身份准确无误;加入细节的意象化设计,多次以“鞋与路”等比喻革命者艰难而坚定的寻路过程,铸就了全剧史诗般的宏大格局。
回顾和复盘《中流击水》的创作,对每一位参与者来说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革命的热情激励着主创奋力前行。信仰之坚闪耀着理想的光芒,主义之真揭示着社会变革的规律,人格之美彰显出继承与创新的使命。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中流击水》是作为电视文艺工作者的一次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心有所向,行有所至,在未来的创作中,我们将保有情怀与匠心,敬畏与虔诚,继续追求精品剧目的品质化与品牌化,以继承为基、以创新为锚,努力深耕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
作者:王晓玉(电视剧《中流击水》制片人)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邢晓芳
图片来源:豆瓣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