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演员参演主旋律影视剧,在当下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2009年,庆祝建国60周年献礼片《建国大业》首次尝试将主旋律电影商业化,170余名海内外华人演员无偿参演,电影票房位居当年榜首。这样的成功掀起了青年演员,甚至越来越多的偶像演员、流量明星参演主旋律影视剧的热潮。与此同时,主旋律影视剧在叙事上也开始了多样化的探索,逐渐尝试了传统的历史展演、人物传奇以及以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为代表的片段性的单元剧形式。
不过,尽管主旋律影视剧类型已经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商业化和叙事多元化探索,在《理想照耀中国》开播之前,甚至开播之初的一段时间,观众对它在期待之余,仍然投射了强烈的怀疑。这种怀疑就是:尽管青年演员、流量明星出演主旋律影视剧已经十分常见,但是他们能不能演好?令人欣慰乃至惊喜的是,无论是赵丽颖、井柏然等历经市场十余年考验、演技已经逐渐受到认可的青年演员,还是王一博、袁冰妍等新晋流量偶像,亦或是潘斌龙等喜剧明星,他们的表演都没有让观众“出戏”。
▲《理想照耀中国》中的张艺兴
观众怀疑青年演员、偶像明星不能演好主旋律影视剧,实质上怀疑的是他们与所饰演人物的适配性问题。这个适配性其实包含了形象的适配性、通过表演所展现出来的人物性格的适配性、行动的合理性等。在大众文化领域全面工业化、产业化的现实下,青年演员和偶像明星群体有很大部分是重合的,或者说,青年演员和偶像明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难以描述了。而作为偶像明星的青年演员,一直是处在娱乐业的核心。他们身份中所带有的娱乐性,和主旋律影视剧的严肃性,显然在大众的观念里是两种冲突的特征、对立的风格。这是观众对他们出演主旋律影视剧有先入为主的不信任的主要原因。即使在以往重大纪念日拍摄的献礼影片中,张艺兴、李易峰、刘昊然等流量明星都有出演,并且表现也基本令观众信服。但是,短暂的镜头决定了他们只能脸谱式地闪现其中,他们的演技、他们与历史重要人物的适配度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也就无法让观众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理想照耀中国》则实现了让青年演员与角色的适配,并且让观众接受、认可这种适配。
其核心技巧之一,是重新描绘了各种“关系”。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对关系的认识也直接决定了作出行为、开展行动要依据怎样的线索。在多重合理的关系中,演员的表现就更容易具备说服力了。首先是在剧作层面人物和时代语境的关系。初看上去,该剧似乎还是使用了传统主旋律题材影视剧那种历史教科书式的历史展演方式,而实质上,剧作展现了非常突出的当下性特征。或许可以将它描述为以人物为核心,用事件拼贴历史。从剧作角度说,每一集是一个核心人物的故事。对事件的描述体现了人物的成长,时代作为人物成长的背景和条件来展现。在“关系”的处理中,很多以往具有程式化联想的意象也有了新的意义。比如,重新处理主流与叛逆这两个词语意义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之间呈现一种辩证:富有叛逆精神的创造和行为,最终可以变成主流的建构性力量。如《希望的田野》中赵丽颖饰演的雷金玉,放弃大城市的白领工作回乡组织村民种甘蔗,这种在家庭看来十分叛逆的行为,却为乡亲带来了幸福生活。这样的故事讲述,鼓励着观众中那些最富有“叛逆”精神的年轻人,勇敢发挥自己独特的创造力,成为主流社会中的有为人。
▲《理想照耀中国》中的王一博
被重新描绘的还有“理想”。理想是国家与个人的联结。青年演员陈晓饰演的何敬平对渣滓洞中的小朋友说:“你是男子汉,你要坚持住。你还要读很多书,要多学习,会成为很了不起的人,走到哪里都是一个有用的人。”民族国家的崛起和个人成长为有用之才的理想之间的关系就被建立了。理想也是有效的动员力。比如,《秀才遇到兵》一集,讲的是由井柏然饰演的祁建华在解放军军营中教识字、讲汉语拼音方案扫盲的故事。军营里的领导们完成“扫盲班”学习的动机,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理想,因为拿到证明、摘掉文盲帽子,才能去参加抗美援朝。而对于年轻人祁建华来说,他也在教学中认识到,教学也要走群众路线,要组织和鼓励大家自主进行学习,要从传统中学到东西。解决了传统和先进二者之间的冲突,才有利于在更短时间内取得成绩。故事说明了,统摄人民解放军队伍中不同出身、不同观念、不同习惯的人达成统一的行动的因素,就是“理想”。
以《理想照耀中国》为代表的新主旋律影视剧,更为观众重新定义了“演员”。且对演员的重新定义,在当下正是到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其实,由青年演员出演主旋律影视剧的合理性在献礼片商业化尝试初期就被注意到了。《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的导演韩三平和黄建新在创作谈中就谈到:中国共产党一开始是很小的政党,党员平均年龄不足30岁,因此,这段历史燃烧着革命和青春的热血,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传奇色彩。选择或许还稍显稚嫩的青年演员来出演历史人物,更能展现出生机、活力和希望。这是从演员的年龄与历史真实相符的角度说的。
确实有一部分偶像明星的表演还相当稚嫩,他们几乎未受到充分培训、也不具有丰富经验,是表演这个行当中的“素人”。“素人”是新世纪以后逐渐流行于大众媒体的词。它是汉语中本来就存在的词,但是当下语境使用素人一词,更多地是借鉴了日语“素人”的意思,强调的是它的“非专业”特征。这些在《理想照耀中国》等剧作中亮相的新一代年轻演员群体,相当一部分拥有偶像明星的身份。与传统的“老戏骨”相比,他们不都来自于专业的演出团体,不全都出身于表演院校。在参演影视剧之前,他们可能是男团女团的唱跳偶像,也可能是主持人、是短视频平台上的热门博主。由这些人构成的演员群体,与过去那些在专业院校学习过三大表演体系知识、受过长期职业化训练的影视明星相比,虽然离传统的表演艺术教育较远,但他们展现出了更为多元化的个性。对于观众来说,他们离自己的日常生活更近。
▲井柏然在《理想照耀中国》之《秀才遇到兵》中饰演脱盲教育家祁建
青年演员、年轻观众的成长历程,和故事的讲述在此同构
这些青年演员的表演被观众所接受、认可,除了他们可以比较准确地诠释角色之外,更是因为,在他们身上,观众投射了许多自己的观念和对包括自己和这些演员在内的青年人群体的期望和想象。
由这些青年演员所饰演的《理想照耀中国》的主角们,都有其历史原型。这些年轻人的贡献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在过往的宏大历史书写中,在过往的主旋律作品中,他们中的很多人常常是被隐去的。当然,这种状况与主旋律影视剧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承担的主要任务有关。在大众媒介触达人们生活的深度、广度尚不能与现在相提并论的时代,主旋律影视剧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历史知识普及的功能,因此,像《纽扣》一集中的纽扣个体户章华妹一样的“小人物”,获得的呈现空间往往相对有限。而在当下,通过《理想照耀中国》这样的剧集,每一种形态的贡献、每一个生动的中国人都变得值得被展现。青年演员出身多样化,表演风格也多样化,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按照科班教学的模式和风格来演出,但并不代表他们的表演不能动人。
那么,为何青年演员在主旋律影视剧中的表现值得关注?对于观众来说,青年演员能否在主旋律影视剧中担纲重要角色,他们是否能将自身的气质和表演技法与宏大的主旋律叙事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些问题也是新一代观众的选择能否被主流接受,他们自身能否在主流社会中发挥作用,并且以自己的风格、气质、方式在主流社会中作出贡献的问题。年轻观众的生活体验已经可以在《理想照耀中国》中找到诸多参照。在《希望的方舟》一集中,年轻观众看到,由陆毅、袁冰妍等饰演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科学家、医学工作者为了消灭小儿麻痹病,如何日以继夜地做实验,如何怀着坚定的信念争相在第一时间冲向前线。这样的状况与行动,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80后、90后年轻科研工作者、科学家作出的选择是高度相似的。
▲杨采钰参与《理想照耀中国》之《播音员》,讲述开创人民广播一代新风的故事
青年演员、年轻观众的成长历程,也和故事的讲述同构了。以《纽扣》中章华妹为代表的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个体经营者,历经辛苦与挫折获得了合法经营权。个体可以合法经营这种现在人们认为理所应当的权利,往往是个体在社会的巨变中,通过艰难的努力才获得的。这与青年演员在主流市场中被接受的经历,与年轻观众在主流社会被认可价值的经历,是同构的。革命先烈是遥远的,英雄模范的行为动机、生活习惯、性格特征与我们当下的年轻人是迥异的,他们的经历、他们的选择,如果不依托合适的载体,是很难令今天的观众共情的。而用观众们熟悉的青年演员塑造这些角色的意义,就在于能够更有效地产生移情作用。由此,影视剧中的历史讲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们在教科书上所学知识的参照,也成为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参照。
▲王俊凯在《理想照耀中国》之《远方,不远》中饰演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总工程师林鸣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在《理想照耀中国》中,包括众多偶像明星在内的青年演员的演出获得了不错的反馈。主旋律影视剧一直在讲述故事的方式上进行着探索。无论是一板一眼的历史事件展演,还是选取拼贴几个情动的瞬间,都是为了叙事更为有效,讲述更为动人。我们对青年演员及其表演方式的态度或许也可以进一步敞开,迎接影视剧叙事和表演的新可能。
作者:苏展(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