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多个日日夜夜里,那条蜿蜒了3000公里的交通线上,护送了200多位中央领导人和党的重要干部安全到达苏区,采购运送了6000多担物资。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回望峥嵘岁月,战场有前线与后方不同,英雄却无大小之分。
电视剧《绝密使命》便从一群看似平凡的交通员讲起,从一座小小交通站潜入一段隐秘而伟大的岁月。因为剧作在题材上创新,首次揭秘中央红色交通线,观众自发从史料中找寻与那些无名英雄相关的蛛丝马迹。也因为剧中角色一个个“上山下河滚泥浆”,接地气的故事与朴实的小人物情感让人代入,剧中故事的发生地之一、闽粤交界的伯公凹,被不少年轻网友预约为看遍祖国山河的“下一站”。剧方探索的红色题材影视创作新路,成功地助力党史“火”起来,也让那段鲜为人知的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前方的难题就是命令,前方的需要就是使命
“没人走过的路,就是我们要走的路。”如果用剧中红色交通员的一句台词来形容《绝密使命》的创作,同样生动奏效。
在红色题材选择与挖掘上,《绝密使命》不求“高大上”,而求“小精新”。它另辟蹊径,首次聚焦中央红色交通线的隐秘而伟大。1930年代,那条蜿蜒3000公里的红色交通线上,一群貌不惊人的小人物穿越山林输送物资、传送情报、护送干部。《绝密使命》便以忠诚与信仰为旗,讲述了潘雨青、邹叔宝等红色交通员在白色恐怖下遇险不退、遇难不避、遇死不畏的战斗故事,讴歌了交通员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可以说,该剧不仅填补了相关历史的荧屏空白,开辟出红色题材的新天地,更以典型的“小切口、大主题”“小人物、大贡献”实现了红色题材的新探索,革命精神的“软着陆”。
中央红色交通线是什么?为什么要建立?其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剧作以极强的故事性与历史揭秘性,通过镜头语言层层剖析,为观众作了一次全面而生动的历史普及。
历史上,1300多个日日夜夜里,中央红色交通线护送了200多位中央领导人和党的重要干部安全到达苏区,采购运送了6000多担物资,为上海党中央与中央苏区之间转运了大量我党我军重要文件和重要情报,护送的领导干部有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等。因此,这条连接上海党中央和中央苏区的中央红色交通线被誉为“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重要性不言而喻。
剧中,这些历史不是空洞的概念,也不是一串数字,而是被具象成一个个鲜活的人、一次次惊心动魄的任务。敌人对苏区实行食盐封锁,苏区军民因缺盐而腿脚浮肿,各交通站就把采购运往苏区的食盐作为首要大事,再由交通员们穿越生死线多次转运以解燃眉之急;前线战斗惨烈,红军伤员缺少药品救治,甚至不少战士没有倒在战场上却因药物跟不上而倒在了手术台上,于是,输送药品成了交通员们以血与汗铺就的生命之路……情报、食盐、药品、武器、干部等等都是如此,前方的难题就是命令,前方的需要就是使命。《绝密使命》便是如此在没有硝烟的“后方”,勾勒出小人物的大格局。
每项任务都是绝密,每个细节都关乎成败
《绝密使命》里的主人公都是貌不惊人的红色交通员。同样,故事的落脚点也是平平无奇的小站点。在叙事表达上,独特的交通线使命和惊险的敌我博弈赋予了《绝密使命》天然的谍战色彩,戏剧冲突尤为强烈。
交通线上的使命无小事,每项任务都是绝密,每个细节都关乎成败。剧中,潘雨青、邹叔宝等交通员在复杂环境下借用各种身份与敌人斗智斗勇,稍有不慎便会暴露,影响整条交通线。其中,严谨到不能越级联系的纪律、严密到不能弄错一个字符的接头暗号、复杂的交通线斗争等,使得分分秒秒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一个细节都隐藏着风险。
以给前线运送枪支为例,该任务从汕头站发起,罗挺和挑夫带着伪装的“货物”以国防部名义鱼目混珠上了火车,在车上,罗挺遭到了特务盘查。载有“货物”的电船到达大埔,特务却准备上船检查,而潘雨青的小船也正打算靠近电船卸货,即将陷入险境。危急时刻,赖寿章开枪引开敌人,潘雨青乘机完成了货物的交接。当潘雨青的船刚划走,敌人却开枪警示让其回岸检查。好不容易摆脱险境的潘雨青回到青溪却又遇上了民团头目张在林,情急之下他下令将两箱货物沉江,待张在林走后,立即跳湖将货物捞出。这一场戏可谓戏中有戏,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令人时刻悬着心。正是这样悬念迭起,环环相扣的强情节叙事,令《绝密使命》闯出了快节奏的观感,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鲜明呈现了红色交通员的勇敢与智慧。
因为心中有光亮,他们愿意在刀尖上行走
责任重于泰山,保密重于生命——《绝密使命》的主基调无疑是讴歌忠诚与担当。但剧中对革命人物塑造并不求“高大全”,而是有血有肉有温度,既有交通员的职业素养,又赋予了人物生活化、大众化的烟火气。在张弛有度的故事里,他们是刀尖上行走、出生入死的交通员英雄,他们也是丈夫、兄弟、儿子,想要拥抱人之常情的暖。
这里有亲情,大哥邹仁宝托潘雨青给邹叔宝带话:“家人和他同乘一条船,风风雨雨,我们都会陪他在一起”;这里有爱情,未婚妻赖西诺对邹叔宝钟情不渝:“既然这是你的选择,那我也只有一个选择。”这里有一家一室的温情,潘雨青执行任务时严肃认真,习惯性紧绷着神经,可他回到家便会对妻子说些俏皮话,表现得柔情又可爱;这里也有信仰高于天的大爱,邹叔宝送党费到香港,一路坎坷,他从手臂上溃烂化脓的伤口中抠出160块大洋交给党组织,令人泪目。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对敌人的形象塑造摆脱了刻板印象里的“低智无能”。剧中,国民党侦缉队汕头站副站长曹瑞瑛心狠手辣,心思缜密。他不喝酒,只为避免酒后迟钝。他能通过纸条线索,解密出共产党意欲建立地下交通线的绝密信息;也能翻出两年前的旧案,精准锁定消失的“周成”;还能敏锐留意到从韩江到汀江的水路漏洞,封锁水路,迫使我党交通员改变计划走陆路。《绝密使命》严格遵循隐秘战线斗争的真实与残酷,塑造了可怕的对手,在严酷的较量中更凸显红色交通员的忠诚与牺牲。
革命肯流血,生死寻常事。《绝密使命》说的是忠诚,又不止于忠诚。剧中,潘雨青说:“选择这条路再出发,我们只知道出发点,却不知有没有归途。”邹叔宝坚定地说:“我是个走夜路的人,但是过了这段黑暗,我会面向光明。”一批批交通员为此历尽艰辛,用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和坚定信仰,用生命走出了一条路,一条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的路。
识来路,知归途。正如剧中所言,客家人有伯公灯指路,天再黑、山再莽也迷不了路。我们心中有股力量叫理想,就像心中的伯公灯,永远不会熄灭。这是《绝密使命》发出的精神弧光,也是回望中央红色交通线,让历史照进现实的价值所在。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邢晓芳
图源:电视剧《绝密使命》剧照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