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古体诗、聂鲁达反法西斯诗歌《西班牙在心中》、秘鲁诗人巴列霍《西班牙,我饮不下这杯苦酒》、肖洛霍夫《他们为祖国而战》……这些作品既反映个人生命体验也折射出时代生活,饱含人民性和家国情怀。”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感慨:如果诗人的作品能够得到公众认同并引发情感共鸣,这个诗人就是伟大的,这样的创作也能与时代相匹配。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如何以诗歌创作礼赞光荣之城?主题写作还面临哪些新挑战?今天,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诗歌座谈会——茅台杯“重温初心,红旗飘扬”上海诗歌行动在上海市作协开启,来自全国的多位诗人齐聚围谈。在吉狄马加看来,诗人应该思考,如何将个人性写作的个体经验和公共社会经验相契合。“中国诗歌总体是向善向上的,在诗歌中体现积极向上的精神维度,描述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都是当下诗歌的主流。”
“上海是第一份党刊《共产党》月刊的创办地,《中国共产党宣言》最早的中文全译本出版地,也是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制定地。”《诗刊》社副主编、《中华辞赋》社长王冰谈到,在诞生了许多个“第一”的上海,此次座谈希望以诗歌的形式追溯党的创业历程,重温初心、牢记使命,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引领新时代的浪潮。
业内评价,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而举办的这一系列活动,既是对红色精神遗产的重温,也就如何写好主题写作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作为系列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的第一站,此次诗歌行动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启动,将选择在党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四个地点,举办诗歌采风、创作及诗歌朗诵会。在上海站,诗人们走访参观了《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纪念馆、《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等红色地标。
诗人们谈到,主旋律题材与艺术化呈现并不矛盾,两者水乳相融才能打动当代读者。“革命英烈们为了国家、民族,为了理想和真理牺牲的精神,让我一直深受感动。在主题创作中,必须具备真实情感,以及个人独特的感受,真诚投入其中,这样的诗才可能留下来。”诗人、上海作协副主席赵丽宏还记得,他曾受上海音乐学院邀约,为龙华烈士创作一部交响合唱组曲,多次走访积累后写出一组诗篇《龙华魂》,“当我在音乐厅听着音乐家演唱出来时,现场不少观众流泪了。”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外景
《上海诗人》副主编、诗人孙思打了个比方,红色题材写作不是“你听我说”,而是要把自己“放到小草和泥土的位置”,从而挖掘到人和事背后深层次的情感痛点,才能令诗作具有真正感染人的力量。“兴业路:桂兴华作品音乐朗诵会”前不久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首演,对此,诗人桂兴华的感受是——在创作中以小见到,寻找到好的意象和切入点,并以个性特质的表现方式,避免套路式的同质化表达。
个性化之外,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姚辉认为,对历史宽阔背景的把握也十分重要,诗人面对历史的时候应该有一种诗性的智慧,在磅礴主题与诗意中找到平衡点。《诗刊》社主编李少君深有同感:“上海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源头,包括早期工人运动在内,很多伟大事件都发生在上海。作为诗人都有个人的体验,但这种个人体验要和国家、民族的发展历史结合起来,从小我到大我,从个人性到公共性,从而进行交织融合。”
作者:许旸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邵岭
图片来源:主办方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