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登上南极洲的第一批中国海军官兵
1984年11月20日清晨,上海港外高桥码头彩旗招展、鼓乐齐鸣,整装待发的海军官兵和考察队员们有序地站在“J121” 船和“向阳红10号”甲板上,精神抖擞地眺望着码头欢送的人群,深情地向亲友告别。代表海军、国家海洋局和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前来送行的李耀文、罗钰如、 武衡分别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一个镌刻着邓小平“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题词的铜匾、一块“中国南极长城站” 银质站标牌,授予考察编队代表。
10时整, 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两船徐徐离开码头, 开始了中华民族征服南极的航程。多年后,编队副总指挥赵国臣忆及此行时说:“刘华清司令员出国访问前召见了我。他说,这是海军成立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远航,不单航程远,还要开辟新航线。你的任务就是‘顺利地开出去, 安全地返回来’。乍一听,这要求不高, 是起码的,实则要做到并不容易,航程太复杂了,可谓一路险象环生。”
11月22日凌晨,考察编队在长江口外锚地进行最后一次油水补给后刚刚起航,指挥组就接到“J121”船气象室报告:因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影响,当年第19号台风正向编队预定通过的方向移动,阵风将达12级。同时,第20号台风正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于是,编队指挥组果断决定改变由宫古海峡出岛链的计划, 掉头向北穿越日本宝岛、横当岛水道,而后再由关岛以南进入原计划航线。虽然躲过了台风中心,但风力仍有八九级之大。在天崩地裂似的风浪中,“J121”船和“向阳红10 号”两艘万吨巨轮就像小舢板一 样随着波峰浪谷旋转颠簸。考察队员不必说,“J121”船的海军官兵也像喝醉酒一 样头晕目眩、连续呕吐、吃不下饭、睡不成觉。但是,大家一步都没有离开自己的战斗岗位,有人甚至坚持爬着检查机器······经过两昼夜艰难行进,编队终于摆脱了台风的威胁。
海军官兵还没来得及松口气,一个更严峻的考验又摆在面前。11月25日凌晨,全速行进中的“J121”船主机舱里突然传出一声巨响,右主机第一缸活塞冷却管支架断了,冷却水霎时成伞状猛烈喷射。主机班长高兴洲迅速冲上去拉起制动阀,并冒着70摄氏度的高温钻进曲轴箱, 从滑油里捞出水拉管和支架。闻讯赶来的“J121”船领导和指挥组成员都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支架已断成几截!几个月来,考察编队召开了无数次装备故障分析会,制订了几十个预案,但怎么也没料到会发生这种问题,而船上根本没有可以更换的备件。
支架修复不了,右主机就无法启动, 船怎么走?海军指挥组立即召开紧急会 议,“J121”船领导、机电部门、随行专家集思广益。有人建议将右主机关闭,只用一台主机航行,但当即被大家否定了。一万多海里的航程刚刚走了1/6,如果 “单腿跑”,啥时能到南极?万一12月底以前到不了,就有可能无法完成建站任务。有人提出返回上海修复,大家也感到不妥。考察编队此时距离上海已有2000多海里,往返需要五六天,时间来不及。还有人提议就近到外国港口抢修,但大家分析了一下,也觉得行不通。距离最近的关岛尚有400多海里,单车航行至少需要两天,还要电告北京海军机关,通过国家外事部门疏通、交涉······可是无论怎样,如果只是因为“J121”船主机故障就使已经公之于世的中国首次南极考察归于失败,影响实在太大了!议论到最后,“J121”船机电长徐兆富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干脆封缸航行!
封缸航行,即封闭活塞冷却管支架断裂的右主机第一缸(停止对气缸供油), 用其余八缸继续航行。这种做法理论上有依据,实践中却无记载,在中国海军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前方尚有长达一万海里的路程,即使顺利也要航行20天,考虑到满船建站物资和308名官兵的安危,一旦封缸失败,后果不堪设想。但是,要想确保按时到达南极、完成建站考察任务,也只有这一条路了。权衡各种利害后,赵国臣毅然拍板:倾力一搏,封缸过大洋!决心下定,立即给北京海军机关发报:一、 封缸航行,边走边看;二、请派人把备件送到阿根廷乌斯怀亚港,以保证驶抵南极前将主机修好。
11月25日是一个星期天,刚刚率团访英归来的刘华清在家中接到考察编队的电报,当即赶到海军作战指挥所。他仔细听取机关业务部门意见,与大家探讨了封缸航行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他明确表示:这样做有风险,但建站时间一耽搁就是一年,影响太大。既然指挥组决定这样做,就要相信他们的能力,回电同意指挥组意见!接到回电后,“J121”船立即投入封缸战斗。赵国臣亲自指挥,机电部门官兵通力协作,轮番钻进60多摄氏度的曲轴箱里抢修。经过四个多小时奋战,封缸成功,右主机恢复正常运转。当天下午,“J121”船重新开动,与“向阳红10号” 一起按照既定航线破浪前进。
12月1日,考察编队驶抵赤道海域。天刚亮,海军官兵就聚集在甲板上。8时5分,“J121”船卫星导航仪屏幕上纬度指示显示为“0”,船长于德庆当即拉响汽笛。接着,一发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大家热烈欢呼、鼓掌,甲板上沸腾了!海军指挥组把准备好的“过赤道纪念状”发到官兵们手里。是时,“向阳红10号”上也热闹非凡。有的考察队员把准备好的漂流瓶投向大海,不少人激动地在甲板上欢呼、舞蹈、高歌。
但是,进入南半球不久,“向阳红10号”的主机也发生了意外故障。在编队指挥组的组织领导和海军官兵的积极配合下,“向阳红10号”就地停泊抢修了两昼夜,终于将故障排除。考察编队拔锚,继续向南挺进。
12月12日中午,考察编队进抵南纬40度,开始进入西风带。所谓西风带是指南纬40度至55度之间的海域,这里终年刮着偏西大风,翻滚着滔天巨浪,曾使若干探险家樯倾楫摧、葬身大海,被称为 “咆哮西风带”。行前动员时,“西风带” 是一个被反复提到的名词,对这里的狂风恶浪,大家早有思想准备。但是事到临头,险恶程度还是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新华社随船记者邱为民在记述编队通过西风带的文稿中写道:
记者在船上看到,那城楼般高大的涌浪,铺天盖地向船队扑来,一会儿好像要把万吨巨轮吞没,一会儿把船体高高抛起。“向阳红10 号”考察船和“J121”打捞救生船在惊涛骇浪中颠簸摇晃,船体欲倾,舷壁欲裂。人在船上行走,时而如爬山,时而似下坡;有的下班睡觉的水手从床上被抛落床下;伙房煮饭,蒸盆里的水因摇晃外溢,使蒸出来的饭都是夹生的;开饭时,餐厅里一桌桌饭菜,东滑西倒,互相碰撞,就连装满菜汤的大铁桶, 也被摇晃得从这边飞滑到那边,撞到舱壁上,发出轰隆的震响,溅出的菜汤直喷舱顶······饭吃不成,觉更睡不成。夜里,人躺在床上,随着船体的剧烈摇摆,不停地左右滚动,一不小心,就会从床上栽下来。官兵们只好紧紧抓住床边的木板,眼睁睁熬到天亮······
经过六天艰难行进,编队终于穿过了西风带。12月19日上午,在茫茫大洋上搏击跋涉了一个月的“J121”船和“向阳红10 号”顺利抵达南美洲,驶进阿根廷乌斯怀亚港。当阿根廷引水员登船为编队领航时,“J121”船官兵长长松了一口气, 封缸航行成功了!中国航海史上的一个新纪录由此诞生——连续封缸航行26天, 航程长达一万海里。
乌斯怀亚市是地球最南端的城市,由此到南极洲只有800公里了。考察编队在这里受到阿根廷海军热烈欢迎,当地海军领导陪同中国海军官兵和考察队员参观乌斯怀亚市容和近郊的国家自然公园,两国海军官兵还进行了亲切的交流。阿根廷海军基地司令员对中国考察编队开辟航线、 横跨大洋深表钦佩。特别是当听说“J121” 船封缸航行一万海里时,阿根廷海军官兵连连赞叹“了不起”。“J121”船机电部门的官兵没能与大家一起参加游览和交流活动,他们利用这段时间将国内空运来的新主机冷却管支架安装好,并进行了相应的试验。“向阳红10号”也进行了油水补给。
12月23日中午,中国南极考察编队两船在阿根廷海军军乐队雄壮的欢送乐曲声中起航,向德雷克海峡挺进。德雷克海峡位于南美洲合恩角与南极半岛之间,是进入南极的最后一关。受南极风暴影响, 这里终年狂风不断、水深浪高。数十年来,曾有多个国家赴南极探险的船只在此处被风浪吞没,以至于人们将其称为“阴阳关”“航海家坟墓”。经过精准测算,海军随船气象专家彭邦安等人调整航行时间,使考察编队巧妙避开风暴袭击,顺利通过德雷克海峡。
驶出德雷克海峡,便进入了南极海域。这里气温骤降,海面上形状各异的巨大冰山随浪涛沉浮、摇摆、旋转。由于 “J121”船和“向阳红10号”都没有破冰能力,为避免与冰山相撞,编队降低航速,船首和驾驶室两侧加派瞭望更,导航雷达和声呐开始全时工作。“J121”船领导和操作员明白,任何疏忽都可能招致船毁人亡。不过,眼前的险境和奇景似乎都与海军航海实习队的官兵无关。为争取时间、加快建站物资卸运速度,他们成立了两个突击队,并开始对官兵的技术能力展开调查摸底。
12月26日凌晨,中国南极考察编队经过一个多月的远洋航行,终于胜利抵达目的地——南极洲乔治王岛海面。海军 “J121”船和“向阳红10号”分别抛锚驻泊在乔治王岛民防湾内相距不远的唐萨穆埃尔湾和阿德雷湾。
作者:吴殿卿(海政编研室原主任,海军大校)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邵岭
本文原刊于《百年潮》杂志2021年第2期,原标题《中国海军与南极破冰之旅》,经中共党史出版社公号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