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慈孝邨的都应该晓得,慈孝邨的房子都是二层楼的,唯独我家有三楼,为什么新闸路1312号会有三楼?而且这三楼的房子一般在马路上还看不到。这得从我的表姑妈蒋秀琳说起……”
5月27日晚,首届“建筑可阅读”全民讲故事大赛颁奖仪式在上海举行,邀请生活、工作在上海的市民讲述上海的建筑历史以及建筑物背后的人物、事件,感受历史变迁,传递城市中的人情与温暖。
值得一提的是,大赛中,除了中共一大会址、宋庆龄故居纪念馆、武康大楼、上生·新所、四行仓库抗战旧址等广为人知的城市地标、网红打卡景点外,还有一批相对小众的优秀建筑的故事被挖掘出来,它们中有些坐落于不起眼的小弄堂,有些散落在城市远郊。
比如,成人组参赛者黄一晴是书法家黄保戉的孙女,她的故事围绕着她家房顶的三层小阁楼展开。阁楼不起眼,但意义不一般,它不仅仅是名人(书法家黄葆戉)的旧居,还是中国共产党在地下党时期的一个活动场所。据黄一晴透露,她的表姑妈蒋秀琳于1941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个时候姑妈就基本上住在新闸路1312号的亭子间。抗战结束后,姑妈和姑父程志亮(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为地下党成员,把我家作为当时地下党的一个联络点。”为了让活动更顺利进行,征得上级领导的同意,地下党出经费在二楼的基础上搭建了三层楼。“一来,地下党的活动可以利用祖父(黄葆戉)的名人效应得到掩护;二来,三楼附近都是邻居家的屋顶,如果发现特务或军警,可以及时从屋顶逃跑。”
此外,闵行区漕宝路七号桥碉堡,奉贤区庄行暴动烈士纪念碑等,都深藏着鲜为人知的历史。
而参赛选手中,有学生、退伍军人、主持人、外卖员、讲解员、导游、主播等,还有部分国际友人。这之中,年龄最小的4岁,最大的80岁。内容和选题多样化,既有书本内容,也有原创作品。文化学者、主持人、名人后代等也积极参与。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韩斌、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沪剧演员徐祥分别讲述了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沪剧院,文学翻译家草婴的女儿盛姗姗、漫画家张乐平的儿子张慰军分别讲述其父母工作、居住过的地方草婴书房、张乐平故居。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文化,是城市文脉的体现和延续。阅读上海建筑,是在阅读上海历史、上海文化、上海生活。2018年以来,上海“建筑可阅读”工作不断提升广度与深度,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体验到了上海的温度和美好。在今年重点开展的“建筑可阅读”十大行动中,“建筑可阅读”全民讲建筑故事大赛,正是“建筑可阅读”工作“以人为本”、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主办,蜻蜓FM承办。据介绍,比赛结束后,主办方将进一步深挖故事内容价值,在蜻蜓FM上线《名人讲建筑》《革命文物故事专辑》《听我说:上海建筑里的红色记忆》《比赛作品精选》等分类专辑,制作发布建筑短视频,开发配套文创周边等,多维度、多形式运用好比赛成果,激发更广泛的传播力和触达率,吸引更多的市民游客去了解、保护上海优秀建筑。
作者:李婷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