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位舞者,历时8个月,跨过疫情、地域、年龄、距离、职业的隔阂汇聚于此。他们摘下生活假面,用真实拥抱观众,用肢体语言将各自经历娓娓道来。昨晚,素人舞蹈剧场《悠悠视界》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实验剧场试演。作品由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简称“国舞剧场”)出品制作,用舞蹈讲述13位来自各行各业的素人演员们的真实故事。在舞台上,他们大胆提出对人生、对社会、对未来的种种困惑与质疑,并尝试以“舞”作答。
随着表演渐入佳境,《悠悠视界》的另一层意义也开始显露。“我非常希望我们实践的是艺术的行动,而不仅仅是艺术的结果。”编导宋欣欣说。剧场、专业编导和素人舞者正携手诠释着他们的艺术理念——人人都可以舞蹈,“美”也并非只有固定标准,普通人一样可以站在专业的舞台上,用自己的肢体与舞蹈打动观者。5月21日至23日,《悠悠视界》将以110分钟的完整面貌与观众见面。
真实的生活状态戳中观众泪点
塑料凳、手电筒、白纸卷、尤克里里……大量生活化的“道具”出现在《悠悠视界》的舞台上,从侧面反映出演员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在光影的奇妙作用下,这些日常用品散发出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气息,将观众带入亦真亦幻的戏剧世界。
《悠悠视界》的演员都是普通人,年龄跨度从8岁到66岁,其中有女博士、互联网公司员工、刚来上海的自由职业者,也有小学生、舞蹈专业学生、前职业舞者等。近2小时的作品诚意满满、极为动人,演员们一一上台,用身体讲述他们自己的真实故事。观众则通过舞蹈了解这些普通人,并透过他们的影子看到大时代之下,平凡人身上那些不平凡的闪光点。
演出接近尾声,《悠悠视界》用影像纪念了两位无法再登台的演员,成为全场最大的泪点。在素人剧场的编创期间,先后有两位演员因意外、因病不幸离世:在程序员潘文佳的纪念片段,导演邀请了她生前参与的踢踏舞团以剪影形式出演,“替她上台跳一次”;而在前幼儿园老师杜鹃的片段,曾和她搭档的演员与影像中瘦弱的她缓缓共舞,再现她人生最后、最绚烂的高光时刻,完成她们未能实现的梦想。
不完美的身体里也许自有“大好河山”
去年,在剧场因为疫情无法向公众开放的情况下,国舞剧场推出了一系列线上舞蹈课程,11岁少年吴悠(悠悠)因此走入剧场视野。经了解得知,悠悠来自武汉,妈妈是医务工作者,疫情期间一直是舞蹈与他作伴。受他启发,国舞剧场决定找一群形形色色的人,来共同创作一部作品,这就是《悠悠视界》的起源。
“最初,我们打算编创一个有关‘悠悠’的故事,找小演员来扮演他。后来我们意识到,故事最动人处正在于男孩诚实地舞出了生活的原貌,如果虚构故事就违背了这一点。”宋欣欣决定改变创作方向,让不同舞者用各自独特的身体状态和舞蹈方式,述说真实的生命体验。“尽管作品里没有悠悠这个人物,但他点燃了这个作品。最终,我们保留了原名,‘悠悠’既可以当作‘点灯人’,也可以作为形容词,描述从容自然的状态。”
项目自2020年7月发布首轮招募,经视频海选后又开展了两轮现场选拔,于去年10月1日正式试排、建组,自此开始了长达8个月的漫长编创之路。演员们每周从哈尔滨、杭州和上海的各个角落赶来排练,期间除了时间、距离以及人员变动带来的困难之外,波动的疫情也在一次次地考验着这个项目。而在重重困难之下,国舞剧场仍坚定地将这部素人舞蹈剧场送到了观众们面前,这不失为一次大胆的尝试与冒险。
素人舞蹈剧场《悠悠视界》由青年编导宋欣欣执导,由知名街舞舞者胡宏俊任编舞,李然担任戏剧构作,主创及演员们的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是个名副其实的青年作品,而这也是“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青年孵化平台”(后简称“青孵平台”)孵化的又一品质新作。宋欣欣表示:“欣赏这一类作品,需要大家暂时放下对美以及舞蹈的惯常标准,那些并不‘完美’的身体内部也许自有大好河山。说到底,舞蹈本身是一件小事,重要的是舞蹈的人。”
作者:宣晶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王雪瑛
图片来源: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