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闪闪亮,照我去战斗……”在经典红色电影里,潘冬子加入红军行列,踏上了新征途。40多年来,《闪闪的红星》的故事被各种演绎。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首演于2018年10月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舞剧从红军战士潘冬子的视角徐徐展开,儿时的记忆与的成年后的战斗相交织,让他更坚定信仰,愿意为守护千千万万家庭而奋战。
“《闪闪的红星》印证着上芭致力于探索中国芭蕾创作的初心,也担负着当下艺术工作者对弘扬红色文化、革命情怀的重任。它以当代精神、芭蕾语汇、海派风格重新演绎了红色经典。”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说。据悉,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目前已上演58场,今年还计划巡演30场。为呈现最佳舞台效果,上芭邀请编导赵明、舞美设计韩江、服饰设计李锐丁等继续打磨作品。日前,主创团队和专家在沪举行“会诊”,对剧情、音乐、舞美、灯光等探讨修改。
追寻潘冬子的足迹,从精神层面回望英雄的心路历程
在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的舞剧结构中,红军战士潘冬子“讲述着他的成长历程,围绕“救起千千万万母亲”的核心立意,塑造一个更具血肉、更能直击人心的潘冬子。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一级演出监督宋官林认为,20年前的舞剧《闪闪的红星》用肢体语言讲述了革命故事;20年后创作者从精神层面回望主人公潘冬子的心路历程,是特点鲜明的创作亮点。他期待主创团队坚持正确导向,胸怀艺术理想,兼顾中国传统审美和新时代年轻观众的喜好,创作出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住的经典舞台作品。
“情感上,我将自己的很多思想,包括对生活、对艺术、对革命的感悟放在潘冬子身上。”导演赵明谈到《闪闪的红星》创作理念,他力求以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段实现淳朴刚毅的中国军人形象和经典芭蕾舞裙的邂逅、契合。
循着这种艺术思路,全新创作的《闪闪的红星》演绎出革命情怀和英勇斗志,反映了红军战士向往美好生活、向往真善美的真挚情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刘同春认为,舞剧充分体现了上海芭蕾团的艺术特点——精致的美感、多元的融合、不断的创新。“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中,海派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结合,革命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古典芭蕾元素和民族舞蹈的思想结合,让人耳目一新。”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王苏对“红星舞”“映山红”“竹排舞”等舞段印象颇深,她认为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不仅带来了美的享受,也传递了真挚的情感,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动人力量。“在剧中,红军战士对国家、民族的大爱,与他对亲人的思念交织融合,升华为信仰的力量和牺牲精神。”
辽宁芭蕾舞团团长曲滋娇期待,能够在更多城市甚至更多国家舞台上看到《闪闪的红星》的演出,让优秀作品更好的服务人民,致敬时代。“成为经典之作,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通过舞台实践去提高升华,这对于演员和院团都是难得的锻炼、成长机会。”
探索芭蕾美学的新表达,承载着中国芭蕾创新的厚重命题
如何将芭蕾舞剧的美学概念与中国人的民族气节、信仰力量结合,是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创作的难点。“这台芭蕾舞剧不仅是我的探索,也承载着中国芭蕾创新的厚重命题,芭蕾艺术如何在《白毛女》的基础上传承和发展,这些思考驱使我奋力前行,挑战自己。”赵明说。
“我们不能老守着(过去),必须创新。在《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的基础上,我们到底能不能超越?这台舞剧的重要意义也是如此。”指挥家卞祖善认为,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突破了电影原来的框架,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也提出,《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红星歌》是老艺术家留下的宝贵财富,希望主创团队能在此基础上精益求精,创作出新的舞台经典。浙江省舞蹈家协会主席、一级导演崔巍认为,这台舞剧体现了艺术家对芭蕾舞剧中国美学表达的追求和探索,创作者可以充分运用芭蕾舞的艺术特点,抒发浪漫情怀。
《闪闪的红星》调和艺术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舞剧里“映山红”“红五星”等意象都被赋予了人格化表达,充满古典芭蕾的浪漫想象。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喻荣军在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里感受到了“散文诗”一般的美。在他看来,《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已经成为了舞剧经典,后来者如何继续突破创新,极具挑战性,需要很大勇气。他建议创新手段还可以更深入、更大胆,比如将剧中红五星、映山红、火焰和党旗等红色形象黏在一起,凝结出更具象征意义的意像性表达。
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运用多维空间的表现手法,带有电影蒙太奇的意味。“平行空间叙事的手法既是舞台艺术创作的难点,也是看点。记忆与现实交织,让母亲的精神力量顶着潘冬子一路成长,很有新意。”云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一级舞美设计师蒙秦说。上戏舞蹈学院名誉院长凌桂明则认为,主创团队并没有简单将民族舞剧《闪闪的红星》转换成芭蕾形式,而是采用全新角度、全新手法来叙事,给人美的享受。他希望吴虎生、范晓枫、张文君、戚冰雪等优秀青年演员能与舞剧共同成长,为上芭留下新的“传家宝”。
主创团队不断探索芭蕾美学的全新表达与呈现,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的创作提纲上列着革命体现艺术化、中国故事世界化、民族元素时尚化、古典技巧现代化、自然素材浪漫化等重要艺术课题。上海大学教授蓝帆认为,“20年后重拾《闪闪的红星》的题材,艺术家们采用了截然不同的创作手法,把它上升为红色经典的理论来思考,这是对中国芭蕾、世界芭蕾的贡献。”
作者:宣晶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王彦
图片来源:上海芭蕾舞团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