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南水乡文化杰出的代表之一,江南丝竹有着“中国轻音乐”的美誉。在国际大都市上海,这一从江南山水孕育出的民间音乐中生存状态如何?今天下午在三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行的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创评工作总结大会暨优秀团队展演,做出了检阅。据统计,目前本市有基层江南丝竹团队96家,且数量仍在上升,传承队伍也在不断扩大。
江南丝竹于2006年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种产生并流行于苏浙沪一带的传统器乐合奏形式,以二胡、笛子为主要乐器,演奏者少则二三人,多则七八人。其特点是演奏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又互相和谐。江南丝竹所蕴含的不只是艺术魅力,还有中国人世世代代承传下来的处世哲学。丝竹演奏,上海话叫“合(ge,沪语旧时发音) 丝竹”。这里既有你进我退,崁挡让路的礼仪,又有点互相竞争的意味,其最高境界是和谐共处、协同创新。
据史料记载,江南丝竹至少在1860年前就已在民间流行,除用于喜丧场合外,在庙会节日中,如元宵,农历七月半,三月廿八等仪式上亦常出现它的身影。
由于曾经赖以生存的慢节奏生活环境已经不复存在,江南丝竹也陷入了后继乏人的传承危机之中——乐团逐渐减少,原来的民间乐手们逐渐老去,他们散落在民间,有时三三两两聚在公园吹拉弹唱,原本可以赖以为生的手艺变成了亟待保护的文化遗产。为了推进这一宝贵遗产的普及传承,沪上在全市各区建立了多家传承基地,将乐手们重新聚拢在一起。
“基地建设之后,他们有了专门的排练场所和排练时间。”被评定为第一及第二批传承基地的三林文化活动中心主任许林涛介绍,该中心请来有琵琶专长的陈宝宝作为江南丝竹传承的负责人,还设置了专业志愿者参与管理工作,为他们配备相应设备,邀请民管会专家、上海音乐学院老师来指导。专业力量的介入使江南丝竹的整体演奏水平提升了不少,从无谱到有谱,改变、拓宽了江南丝竹的传承方式。如今,该中心已经从一支镇级团队发展到两支镇级团队,其中一支全由中青年组成。以此为基础,他们培养了一批优秀辅导老师,进学校、进社区辅导培训,将江南丝竹向社区、学校推,产生裂变反应,如今三林镇已有两支镇级、三支社区、四支中小学团队,280余名队员在传承江南丝竹。在这里,江南丝竹周周有训练、月月有展示、年年有盛会。
在基地建设的带动下,上海不仅策划了海内外江南丝竹邀请赛、松江“中山杯”上海市江南丝竹邀请赛、浦东“周浦杯”长三角江南丝竹邀请展演、崇明新河“富盛杯”长三角江南丝竹行街表演与民乐展演邀请赛等赛事交流活动;还完成了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的社区巡演工作,编撰出版了《江南丝竹通识》教材、举办各类丝竹活动五百余场。此外,进行了江南丝竹示范表演专题拍摄、完成国家级传承人陆春龄、周皓的口述历史音频、视频采录工作和孙文妍、陆德华等市级传承人与老艺人的补充采访及乐团排练采录工作。市群艺馆的江南丝竹乐团,更成为唯一一支受邀参与第三届进博会平行会场内会间音乐会的演出团队,在各国参展人员面前展示中华国风、江南风韵。
继首批评出22家基地后,第二批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2021-2023年)认定工作也于日前完成,共评选出浦东三林镇、徐汇区湖南街道上海国乐研究会、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宝山区大场镇、松江区中山街道、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上海城隍庙等24家。
展演中,新时代小学江南丝竹乐团作为新生代力量参与其中,让人看到江南丝竹源源不断的传承创新活力。管建平校长介绍,新时代小学的民乐团已成立五年了,传统文化的美由外而内地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据透露,为推进江南丝竹在青少年中的传承,上海市中小学校江南丝竹联盟于2016年组建。2019年,联盟升级为长三角中小学校江南丝竹联盟,至今共有26所学校加入其中。2017年,市群艺馆委托陆行中学南校共同编撰出版了《江南丝竹通识》教材。如今这本教材已作为长三角中小学学校江南丝竹联盟中学生学习的入门教材而广泛使用。
事实上,通过创评工作,各基地团队都在有意识地努力创新,积极推新人、出新作。松江中山基地的万谷江南丝竹社从只有1位年轻人,发展至年轻人占比40%。徐汇湖南基地在传统丝竹名曲《阳八曲》中加入箜篌演奏,令人耳目一新。
据市群艺馆馆长吴鹏宏介绍,基地计划每年举办一次全市性比赛或展演活动,两年举办一次长三角比赛或展演,并举办相应的各层级研讨会,筹备出版包括视频和曲谱的《江南丝竹研修课程》供江南丝竹的学习与推广,还将组织全市性第二套新作品的征集与出版。此外,计划联手各区非遗中心和相关单位以及24家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在本市基层社区和中小学校开展江南丝竹项目传习普及活动,既实现对非遗的整体性保护,又为市民创造出良好的非遗体验环境,使非遗的保护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图片:叶辰亮
作者:李婷
编辑:陆纾文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