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小说渗透着浓郁的天津文化,尤其是当地特有的曲艺文化。书中很多行当、很多人物之所以活灵活现,因为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说’出来的,尤其富有感染力。”上海书展现场,作家王松新作《烟火》亮相,著名评论家程德培评价,小说的创作观念很新,为地域书写的文学长廊增添了新的样。
长篇小说《烟火》从1840年的天津写起,到新中国成立,时间的跨度是一百余年。故事从天津老城的北门外一个叫“侯家后”的胡同开始的。天津的民俗,风俗,市井文化,各色小人物,在历史风云翻卷的背景下,如一幅长长的图卷徐徐展开。这部作品首发《人民文学》杂志,由作家出版社推出单行本。
一个叫“来子”的年轻人,曾是懵懂的不谙世事的少年。从在“狗不理”包子铺当伙计,到成长为成熟的鞋帽店买卖人,再到接触到一个个革命者,亲眼见到这些人怎么为了信念默默无闻牺牲生命,直到最后,为了不当亡国奴,拒绝去日本当劳工,用自己的生命告诉女儿,应该怎样做真正的中国人。而围绕在来子身边的各色市井小人物,无论是手艺人,买卖人,还是“吃洋饭”“混租界”的汉奸,无不勾勒出天津百年的市井百态。
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路英勇谈到,当初拿到稿件时候,选题小组一致认为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很高的作品,人物塑造成功,被列入作家出版社2020年年度“原创精品”计划中。
上海作协副主席、作家孙甘露说,小说《烟火》写了市民的生活方方面面,非常有“烟火”气,文字背后是深沉的世界观,饱含了对普通人的悲悯。
小说塑造了一批小人物,有着各自的善良和朴实,也有天津人的幽默和“哏儿”,“好人”来子的“好”贯穿一生,非常难得,也让人充满敬意和同情。而杨灯罩的“坏”也是贯穿一生的,他是善良和“好”的对立面,让读者看到了“坏”与“恶”的人性的极限。
业内评价,作者将自己写相声的经验引入到小说中,但又不是那种掉书袋式,而是将其融入人物生活状态和口语化叙事中,丰富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开拓,也展现了天津人的独特表达的方式和生存智慧。
“写这部小说的过程中,随着‘穿越’回过去的一百多年,在北门外的侯家后一带穿大街钻胡同,和曾经的这些人一起生活,我渐渐发现,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城市,也喜欢弥漫在城市街巷里那种特有的烟火气。”作家王松坦言,正因热爱生活,人们才会怀揣各自梦想,充满向往地去拼命活着。“但我要说,就热爱生活而言,天津人还要加一个更字。天津人的性格,也如同这座城市的文化,也正因热爱生活,才具有了诸多方面的脾气秉性。”
图片:出版方供图
作者:许旸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