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唐颖今天下午携“双城系列”之后最新中短篇小说集《隔离带》《和你一起读卡佛》来到书展现场。“很多异国的故事,是通过另一个城市,翻看我作为上海人在大都市中的生命体验。”作为中国当代城市文学、女性写作标杆,唐颖被誉为“写上海写得最准确的作家之一”,她的新作也继续深入关注都市男女的青春与个人成长,讲述一代代上海儿女的命运邂逅。
在两部最新中短篇小说集中,既包括《红颜》《糜烂》《纯色的沙拉》等唐颖早期代表作,也包括《八月的圣诞节》《隔离带》《你在纽约做什么?》《烈饮》《阴影》等最近两年的新作。这些作品延续了她最擅长的“双城”主题与女性书写,多为讲述上海儿女在异国他乡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正是由于人物在异国的流转,文化的差异,以及人与人沟通的困难,人物在情感关系上往往更加充满困惑与摇摆,小说呈现出身处暧昧的两性关系中时不得不面对的人生选择,也表达出作者对女性共同命运与复杂情谊的细腻而独特的思考。
留下上海城市变迁的生命轨迹
“作品集里有过去讲述90年代上海的故事,我今天来看这些小说,都觉得写不出这样的故事情节了,它们留下当年城市变迁的很多细节,还有一些短篇小说,是我写作走向成熟的记载。”唐颖介绍,“小说的核心主题是情感关系,对年轻人来说,情感关系是是比较重要的关系,甚至比疾病、生离死别还要深刻,情感上的幸福和背叛都是非常强烈,甚至会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文学总是要揭示生活中比较幽暗的,平日生活中不一定马上看到的角落,而情感关系特别能解释人性的黑暗和明亮。”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回忆起20多年前看唐颖的小说,90年代“热腾腾的生活气息”,对富裕物质生活的向往和个性追求的生命活力,仍然萦绕在脑中。“唐颖过去的作品中,女性在压抑的环境、逼仄的生活中对外部世界的向往;有机会就冲出去,到异域却没有获得向往中的幸福,构成了她作品的基本情感,情感与理智、肉体与精神的冲突描绘得非常尖锐。很多主题在她的小说中不断深化抒写。”
唐颖小说延续她所擅长的女性视角,她笔下的女性满溢生命力、忍耐力以及对物质的抵抗力,在挫折与困惑中不断实现自我生命的成长。
唐颖在现场用《糜烂》小说名的由来,解释了当时的写作动机:“糜烂就是伤口发炎的意思,女主人公整个人生道路,就像炎症扩散的过程。她选择的这条人生道路,没有办法刹车,进入豪门的深处,就无法选择另一条人生道路。她也为选择的人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比如无法得到一位女性应该得到的人生幸福。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遇到了这样的选择和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希望通过小说把它们留下来。我也是怀着深刻的悲悯写这些故事的,书名有一定的象征性,是指伤痕的糜烂,不是一种道德批判。”
在异域中,更加看到什么是上海
延续女性视角与海派笔法,唐颖小说的故事取材于日常,尤其是上海与国外日常生活的对照。在她锐利而细腻的笔触下,上海不再是一个标签,而是融入了新老上海、饮食男女与人间烟火的独特地景。余秋雨曾说:“读上海,不能不读唐颖。喜欢都市,亦不能不读唐颖。”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屏瑾现场表示,唐颖新书中《玻璃墙》《八月的圣诞节》《隔离带》等作品都与当代城市现代性的把握、上海的城市表述高度同步,“看上海故事、上海人的心理和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和上海变迁联系在一起的各个时段不同的状态,读唐颖的小说能找到非常多的入口。”
“唐颖小说中异国情调的引入,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她把异国情调和人物本身的发展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寻求陌生世界的过程中,被日常生活管束着的陌生的我出现了。”王宏图评论。
唐颖对异国他乡、诗与远方的理解,有别于一般读者想象的轻松美妙。她以旅途比照生命不可知的冒险,而上海的地域特点,也在其他文化的参照系中更清晰地呈现出来。“《和你一起读卡佛》中有很多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的故事。很多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走上旅途?她们想放飞自己,脱离原来的生活轨道,但现代人的智力和生活背景,又会让人充满戒备。既想要历险,又怕陌生人的欺骗,因此进退两难。”唐颖说,“我在《和你一起读卡佛》中塑造了很多上海女孩,她们在国外其实是比较保守的,带着自己的城市文化和文明的教养,面对一些选择和突然的变化,能体现出上海人的特点。”
图片来源:出版社供图
作者:吴钰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