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发展和管理水平,主要取决于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而目前绝大部分城市在这方面还需要较大改进,以持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2020上海书展“创新城市社会治理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题论坛上,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上海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吴柏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徐家良教授谈到,疫情之下,尤其考验一座城市的社会治理创新经验。
吴柏钧也是“城市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丛书”总主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张辉透露,这套丛书共10分册,将于今年9月陆续由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发行。丛书包括公共经济和社会治理两大方面,囊括了公共经济领域有城市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研究、城市公共服务空间布局特征及综合能力评价等主题。
以丛书中分册《环境公共品的有效供给机制及路径研究》为例,学者杨继波以浙江五水共治和上海生活垃圾分类为例分析了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去年7月,上海出台“史上最严” 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
一年来,从“扔进一个筐” 到“细分四个桶” ,垃圾分类成为上海市民的自觉行动。垃圾分类背后的社区自治共治和“一网统管” 智治善治,可以说是用“绣花功夫” 治理超大城市的生动剪影。本书首次关注到居民参与环境公共品的有效供给的重要性,为城市治理尤其是城市环境公共品的供给提出了创新性的研究思路,重点研究如何促进居民参与环境公共品的有效供给。书中结合调查发现,大部分居民认为,充分发挥居委会及物业的作用是落实垃圾分类“最初一公里”的关键。如何通过政策制定及基层治理相结合,实现垃圾分类“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有序推进,成为了当前工作核心。
论坛围绕公共经济和社会治理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探讨与分享,系统总结上海的城市社会治理创新经验,以期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针对疫情带来的危机,吴柏钧指出,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中公共卫生和防疫的设施和力量尚不足,“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要求公共服务部门必须创新公共产品生产和供给方式,改进社区基层治理绩效。”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教育也是当下的切入点之一。结合新一年的名校长公益大讲堂活动和长三角名校长交流活动,继第1、第2辑之后,团市委、市少工委联合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新出版《“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名校长公益大讲堂实录》第3辑,书中收录了33位长三角知名校长就家长普遍关心的教育问题所作演讲和回答。推出名校长公益大讲堂的初衷,正是为家长提供市场难以满足的专业权威的教育指导和咨询服务,急家长所急,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独特作用和公共服务能力,并将范围拓展至长三角,汇集长三角名校长的教育经验,惠及更多师生。
<<<延伸阅读
从城市治理到国家决策,上海书展上亮相的主题出版物,都提供了鲜活样本。《春天的约会——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两会手记》新书发布现场,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分享了读者关心的全国两会,及儿童身心健康、教育改革、全民阅读等问题。全书以日记形式呈现了2013-2017年两会期间,作者参与两会的情况和感悟,由团结出版社推出。全书以生动纪实、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两会讨论哪些事,政协委员如何议论国事、资政建言,政协委员的提案建议等。
资深出版人聂震宁评价,《春天的约会》是国内外第一本全景式、多角度记录中国两会的政协委员日记,内容来自朱永新两会期间坚持每天四五点起床写日记的笔耕不辍,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作家赵丽宏谈到,《春天的约会》不仅是一位政协委员的履职日记,为普通人提供了解政协机制的鲜活范例,更呈现了有担当的专业人士的心路历程和精神境界。
图片:出版方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