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拥有108年历史的百新书局在上海福州路上重新开张。从店门口人行道刷上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到独立展厅不定期举办特色艺术展览,这家兼有古典油墨香、新潮文创品的百年书店“出圈”了。眼下,继首场展览《那些一百年前的书》后,展示当代水墨艺术的“有点欢喜,有点感怀”展览8月1日即将揭幕,并将线上直播分享艺术家创作感悟。
重启的百新书局分东西两个空间,东侧空间约300平方米,以咖啡吧台和收银台为中岛,图书、文具、文创乃至鲜花构成了多元的生活美学体验空间。店内4000多种、上万册图书以文史哲艺为主,还有如今不多见的连环画专架。西侧150平方米的展厅和活动空间,则将展示水墨艺术家李知弥的24幅原作及周边。特色展览、新潮文创、美学空间…… 老书店也能给年轻读者“种草”。
李知弥习惯于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信奉“活在当下,画在当下”的理念。他把画画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一顿饭、一壶茶,随意自然,充满生活气息,曾出版《知弥先生心画》《常相知》《君自故乡来》等画集,《周作人文集》《朱光潜书系》《美丽诗经》《上海小吃指南》《山野清风与明月》《幸福就是一家人共度三餐四季》《爱——外婆和我》等插图绘本。
汪曾祺曾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在一蔬一饭的平淡日子中,在一花一草的方寸之间,在厨房、客厅、每一个充满烟火味的角落,若你用心观察生活中的微小事物,会发现很多充满生趣的小欢喜。李知弥的画,常为寻常小物和生活场景,柴米油盐,信手拈来。在一朵花、半壶茶、一枚瓜、两三棵草、几个酒瓶子、一小篮樱桃、数片银杏叶之间,在那些平时可能被人们熟视无睹的日常小物中,找到生活的真谛。
“如果不是2020年这样特殊的年份,李知弥和他的画可能在习惯当代艺术学术标准的人眼里,显得太轻巧和安静了,不刺激、不抓马,表现的是一个私人化的小生活,一片叶子,一张板凳,一束花,三餐四季的美食,24节气的变化......他不刻意追求深刻和进入博物馆,举重若轻,反倒赢得很多人的喜爱。”在策展人曾琼看来,在充满变化和不确定的当下,来看李知弥的画,这些常常被人忽略掉的生活的片段和细节,往往是生活中弥足珍贵的状态,慰藉人心。
“画中的温暖和美好,是人人不愿失去的生活日常,是家园和家园中的一切。在李知弥眼中,生活中的小物都带有清新稚趣、质朴自然的艺术灵气。他所展现的艺术世界,饱含着对于本真生活的热爱。炎炎夏日,让我们停下来,在李知弥的画中感受一丝清凉,得到一点欢喜,一些感怀。”
“清凉与欢喜”,也是这家书店多年来接地气、有人气的生动注脚。1912年,徐鹤龄在福州路创立“百新书店”,早期主要从事贩卖和出租旧书。1932年百新书店开始印行通俗小说,除了《啼笑因缘》备受追捧,还有秦瘦鸥《秋海棠》、还珠楼主《蜀山剑侠新传》等。1949年后,百新专营文具,成立“百新文化用品商店”,迁入现址,一度是上海最大的综合性文化用品商店。1992年百新书局连同上海美术用品商店、汇丰纸行、连长记体育用品商店等黄浦区多个老字号文化用品企业合并管理,组建上海美丽华(集团)公司。
如今,福州路上云集了上海书城、上海古籍书店、艺术书坊、上海外文书店等人文地标,汇入沪上“书店圈子”,百新书局董事长曾琼的观察是,“从创办开始,百新就是一家烟火气的书店,新的百新书局力争成为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阅读和生活方式的地方。”她期待,这家百年书店以多元的消费模式和审美形态,为福州路这条老马路注入新活力,助力擦亮“中华文化第一街”的文化招牌。
图片:书店方供图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