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说,这本书不是供给喜欢玄幻、穿越、盗墓文字的读者看的,它希望遇到那些在生活中愿意思考的人。思考不仅属于脸上沾着风尘的年长者,也属于刚刚进入生活的年轻人。当然,我也必须把这本书交给时间,时间是文学作品的最佳鉴定家。”日前,作家、《江南》杂志主编钟求是在其最新长篇小说《等待呼吸》研讨会上,如是袒露创作感受。
《等待呼吸》首发今年《十月·长篇小说》第2期,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小说书写了三座复活生命的城市和一场跨越时空的爱情,从中能捕捉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普通人精神的发展轨迹。山西男孩夏小松和浙江女孩杜怡,他和她,两位中国留学生,在遥远的莫斯科相知相识,跌跌撞撞地相恋,爱情盛开又谢去,理想几经沉浮……世事变迁中,他意外受伤终至离世,而她回到生活的漩涡,历经种种坎坷。等终有了新的平静生活,有了新的伴侣,她的内心却一直追寻着多年之前的他,和穿过青春岁月的那一束亮光。研讨会由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主办。
“从2017年春天开始写,持续了近两年,那段日子,白天工作,晚上从九点写到凌晨一两点。两年过去了,感觉自己老了四岁。但写出来之后又感到欣慰,毕竟写出了自己期待的一部作品。”钟求是谈到,人这一辈子会经历很多事,有些事不经意间“埋伏”着,但写到某个小说情节时会突然跳出来,再次迎头撞上,“这是生命中的伏笔,也是小说中的伏笔。”
在作者看来,《等待呼吸》是一部讲述爱情的小说——青春的激情、异国的情调和特别时期的惊心背景,让这场爱情既伤感又绚烂;这更是一部记录命运的小说——三个年轻人分别以自己的方式与这个时代相处交手,既充满了人性的纠缠和生命的起伏,又放射着理想一词的光芒。
著名文学评论家程德培表示:“小说从第一部到第二部有非常大的转折,钟求是试图通过这两部分表达对时代的思考,思考一代人的命运。到了第三部,整个叙事鲜活起来了。章朗这个人物所代表的这一代人和我们不一样,从他们身上能感受到代与代之间的差异。”他谈到,这部分视角是从男人出发的,赋予了杜怡很多同情,解决了女性的诉求,很聪明地用了第一人称,回避了很多问题,也克服了写作中很难逾越的障碍。爱情比想象的要复杂,但钟求是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小说家,他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努力地书写爱情的多面性。”
“读小说的过程中,看到了同龄人的心灵轨迹,尤其是杜怡这个女性形象的宿命,她的精神挣扎,她的独立,尤其她以不灭的爱情与理想去抗争现实,在经历内心伤痛后仍保有情怀与理想,用女性独立的灵魂唱出了向上向善的心灵之歌。”《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评价,杜怡这个形象的可贵之处在于,她始终知道自己是谁,要去哪里,要怎样救自己,她深刻而富有当代性的形象为当代文学增添了新型的人物形象。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肖瑞峰认为,小说通过糅合中西方现代小说的技法塑造了生于情、专于情的女主人公形象,为绵延古今的女性形象增添了独特性。“小说中人物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而且无一不是在时代的夹缝中求生存,作者用很多笔墨致力于人性的深度挖掘,书写人性的复杂性。”
“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爱情小说,是一部时代青年的心灵史或精神史,是主人公用理想主义情怀自我救赎的坚韧告白,也是一部充满了历史感和怀旧情调的抒情小说。”评论家孟繁华在评价《等待呼吸》的文章中抛出一个观点:当下爱情题材小说似乎并不紧俏或稀缺,我们可以随处看到关于情爱的叙述文字或影像作品。但是,那种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能够让我们过目难忘的爱情故事,还是凤毛麟角,这里的原因非常值得深究。“文学是处理情感事务的领域,爱情是永恒的主题,这些话语我们耳熟能详,但动人的爱情故事还是悄然走低。显然,我们的情感领域或处理感情的方式出了问题。”
但至少,《等待呼吸》尝试了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离别与等待,失败与救赎——这部讲述爱情的小说,没有止步于爱情,字里行间有青春的激情,异国的浪漫;也充满了人性的纠缠和生命的思考。
苏州大学教授王尧认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钟求是尝试以不同的方式来处理这一代人与历史事件的关系,“这不是钟求是的一时冲动,他在内心承载的历史一直在召唤他。小说中两条线索的交织,显示了钟求是对宏大历史和个人命运以及相互关系的独特理解。”在评论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看来,小说家自觉处理个人精神成长过程中的历史遗产问题,这是近年中青年作家创作的重要倾向,为当下类似的写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
图片:出版方供图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